儒学社团公开致函电影《孔子》剧组事件发生之后,《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经典文化名人不宜戏说》的文章,指出:“儒学团体的质询和剧组的澄清,都折射出对文化和历史的崇敬和尊重,令人欣慰。”这一评论可谓公允平正。此外,双方信函往复温和理性、彬彬有礼,亦可谓“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同样令人欣慰。
然而,儒学社团的做法也遭到不少质疑,有人甚至批评说是“助孔为虐”。还有人认为,一日三餐、男欢女爱,虽圣人亦不免,况且孔子自己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外,“圣化”孔子有悖于人人平等的时代潮流,而且会妨碍影视艺术创作自由,进而使孔子变成一个森严呆板的偶像,而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孔子和儒学会变得更加孤立无援。
很难说若孔子逝而复生会如何看待上述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依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穷究文献、多闻阙疑的主张,他至少不会赞同后人颠覆历史。“子见南子”始见于《论语》,孔子发誓说没做非礼的事,《家语》、《史记》、《典论》等书则记载孔子迫于南子强请,才不得不隔着帷帘“礼答”了南子几句话。所以,在去古已远的今天,对此事当“信则传信、疑则传疑”,莫予大肆渲染为好。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能渲染他人,就不能渲染孔子?答曰:因为孔子是圣人。是的,孔子确实婉拒了圣人的赞誉,但不要忘记谦虚是一种美德——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而儒家尤特如是。此外,孔子盛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为圣人,开创了中国文化尊崇圣人的传统。孔门弟子正是根据这一传统,才同样尊崇孔子为圣人的,所以有若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当然,按照“古史辩学派”的观点,孔子的种种圣人光环,是后人层累叠加上去的,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也认为“去圣乃得真孔子”。问题是:其一,并不是随便什么人就有资格被圣化的,继往开来而奠定中国文化规模和气象的,自非孔子莫属;其二,任何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都需要而且必然会选定一个伟大人物,然后将文化价值与民族美德投射于其身,以为本文化、本民族的象征符号和精神寄托,此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正如砸烂陶器比制作陶器要容易得多一样,丑化孔子比圣化孔子也要容易得多。与此同时,一个人接近孔子的圣人境界很难,但将圣人孔子想象得和自己一样平凡甚至是庸俗却容易得多。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期间,吴虞凭“只手打倒孔家店”(胡适语),“反孔”和“批孔”一度成为社会时髦。如今,虽然不少人意识到了孔子的重要性,但重新学会倾听和尊重孔子却殊非易事。
习惯了“平等”说教的现代人,总觉得孔子也不过尔尔,甚至自认为可与孔子比肩。实际上,“人人平等”固然美好,但切莫忘记,“人人平等”绝非“人人平庸”。从“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角度看,不同的人对民族与文化的贡献不是等量齐观的,任何民族总会有一些德艺双馨、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脱颖而出,成为后人尊崇和敬仰、学习和模法的对象。就此而言,“人人平等”绝不是向圣人孔子争平等,而是给后人提供了学习和模法圣人孔子的平等机会。
习惯了“自由”说教的现代人,总觉得孔子这一“偶像”或“权威”妨碍了自己的自由,动辄就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孔子。孔子有自由思想,则不妨继承弘扬之;孔子没有自由思想,亦不妨碍我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此外,如果说“戏说孔子”是一种自由,那么“尊崇孔子”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如果说“尊崇孔子”妨碍了“艺术创作自由”,那么“戏说孔子”又何尝不妨碍了“尊崇孔子”的自由呢?
不少媒体评论曾提到“西方影视作品艺术化处理历史人物的空间很大”。实际上,西方影视作品对普通历史人物或是如此,但却不曾听说戏说耶稣。电影《达·芬奇密码》对耶稣稍有不恭,即遭到耶教徒尤其是天主教徒的抗议。如果“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可以视为底线的话,电影《孔子》剧组保留的艺术化处理孔子的权利,也不能不慎重运用呢!(王达三)
背景:
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
电影《孔子》导演胡玫女士及剧组全体人员公鉴:
[NextPage]
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
——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
电影《孔子》导演胡玫女士及剧组全体人员公鉴:
知悉诸君正摄制电影《孔子》,此当有益于光大孔子圣迹、弘扬中华文化,故举凡我炎黄子孙莫不引领期待、寄予厚望。然则此间大众媒体传闻剧情间有所谓“孔子之感情戏乃至三角恋”内容云云,以至国人哗然、四海耸动,是以吾等海内外孔氏宗亲、儒教(孔教)信徒、儒家社团、儒学研究机构、儒学网站等特联合致函以示关注。
吾等认为孔子其道无体,其德无量,其思无邪,其人已脱凡超俗、优入圣域,故能克己复礼而仁爱悲悯,雍宏典雅而庄严肃穆,从容中道,奔逸绝尘,实乃不可摹状与斗量者也,诚如颜子喟然所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贤如亲炙于孔子多年之颜子尚且对孔子作如是观,遑论去古已远、书缺有间之后世今人者乎?
吾等固无权干涉与反对他人创作有关孔子之影视作品并对孔子进行适宜艺术化处理,盖孔子非吾等可得而私者也,亦非任何人可得而私者也。孔子者,中国之孔子也,世界之孔子也。然孔子绝非普通历史文化人物之比,乃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之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乃中华文化之象征符号与中华民族之精神寓寄,乃人类伟大导师之一,尤特是于儒教(孔教)信徒心目中,更系享有无上地位、不可亵渎之圣人与偶像。故举凡涉及孔子之影视作品,剧情设计兹事体大,断不可穿凿附会、无事生非。
昔在民国十七年,林语堂氏编制独幕剧《子见南子》并后公演,然招致议论纷纭,甚至孔氏宗亲诉诸法律与政府。究其缘由,端在作者枉生是非、剧本粗制滥造,对孔子缺乏“了解之同情”(陈寅恪)与“温情和敬意”(钱穆)。二十余年前,梁漱溟先生断然否定艺术化孔子之可欲性与可行性,正是有见于此。前世之事,后世之师。今人不可不以林语堂氏和《子见南子》剧深以为戒也。
详考历史典籍,孔子本无所谓“感情纠葛”之事;印以《论语》明德遵礼之言行,孔子亦断无可能有“感情纠葛”之事。倘若影视作品穿凿于此,以古论之则为离经叛道、非圣无法,以今论之当属颠覆历史、恶俗文化——非欺孔子不能复起为己申辩者何?故穿凿于此者,非但孔子之罪人,亦为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之大不敬,一并伤害孔氏宗亲之感情,亵渎儒教(孔教)信徒之信仰,贬损儒家社团、儒学研究机构、儒学网站之声誉——吾等实难接受。
吾等认为,凡涉及孔子之影视作品,皆须尊重历史,尤宜敬畏圣人,进而予以得体编导和适宜之艺术化处理。须知,师尊则道尊,道尊则人尊,人尊则文化尊,文化尊则民族尊。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此千古不易之则也。孔子乃人类伟大导师之一,吾人与母邦倘若不加以尊重和敬仰,又何谈推动孔子走向世界?吾族又胡能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之贡献?舍孔子与历史文化,又能为人类文明做甚继往开来、别开生面之贡献?
进而言之,庸俗化孔子,非特创作人员之自我庸俗,亦将受众视为与己同等庸俗,故不仅侮辱圣人,亦侮辱大众,毫无文化价值与艺术品味可言。真正有文化价值与艺术品味之作品,绝非仅顾及商业收益,更非一味媚俗取宠,相反却能卓然而立、以道自居,出淤泥而不染,贬流俗进崇高,凸显圣贤与文化之价值,给人生命、生存、生活以神圣启迪和优美教育,从而开风气,振道德,化民俗,引导人众日臻于文明,蔚为文化之幸事与时代之木铎。
退而言之,庸俗化孔子,又于孔子何伤焉?诚如颜子所云:“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盖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圣人自圣人而俗人自俗人。子贡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俗者则不识圣人甚或以贬损圣人为能事。然则此圣人之悲欤?抑或俗者之悲欤?判若明矣!
顾炎武云:“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百余年来,中国之士大夫勇于批判孔子与割裂儒学,而疏于褒奖孔子和弘扬儒学,此乃国之一耻矣。值此中华民族复兴之际,今之知识人犹怀颠覆历史与恶搞孔子之心态,津津于俗众眼球与商业收益,此亦国之一耻矣。然则知耻而后勇,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勇于担当重建与复兴中华文化庄严神圣之使命,上不愧天,下不怍地,中不负圣贤与良心,此乃当下知识人之责任也,亦为时代之诉求与民族之重托也。
上及乃吾等对涉及孔子影视作品——广而言之,举凡涉及孔子之任何作品——之一般意见,旨在说明摹状与把握孔子殊非易事。想必电影《孔子》剧组诸君亦同有此感,故剧本数易其稿,导演与剧组细心潜究,用心不可不谓良苦矣!故吾等致函,虽要求诸君对剧情传闻是否属实予以确认,并对吾等意见予以慎重考量,但与其说兴师问难,毋宁说与诸君交流与共勉。《诗》有云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子亦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斯之谓也。
此函若致咄咄,皆因吾等为孔子和中华文化计心情迫切,尚望诸君雅涵与批评。顺祝剧组工作顺利,期盼大作早日问世。
此致
敬礼!
联署者: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
世界端木子贡后裔协会
中华孔子学会
国际孔教会
国际儒学会
马来西亚儒学会
印度尼西亚孔子之家
新加坡孔子之家
台湾中国儒教会
台湾中华文化生活学会
高雄孔孟学会
澳门人文科学学会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儒学-儒教研究所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曲阜儒者联合会
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
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
广西儒学学会
桂林孔子学院
温州儒学研究会
平和书院
中和书院
道里书院
中华孔子网
孔子二〇〇〇网
颜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网
当代儒学网
华夏复兴网
中华国学网
儒家中国网
儒家邮报
儒学联合论坛
儒教论坛
儒教复兴论坛
中国儒教网
孔元二六六〇年三月十四日
西历二〇〇九年四月〇九日
特别说明:
其一,本公开函由中国儒教网(http://www.zgrj.cn)与儒教复兴论坛(http://www.rjfx.net)起草,并综合各联署者之意见。
其二,本公开函将委托专人交予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同时首发于中国儒教网(http://www.zgrj.cn/p_info.asp?pid=4153)与儒教复兴论坛(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7175&page=1),欢迎网络转载和媒体关注。
其三,本公开函继续欢迎海内外儒学社团和儒家网站等参与联署,并随时更新联署者名单。电子信箱:chinarujiao@163.com。
其四,本公开函对外答辩电子信箱:chinarujiao@163.com。同时,各联署者亦有自行答辩之权利与义务。
《孔子》剧组回应质疑 声明片中无戏说剧情
(见下页)
[NextPage]
《孔子》剧组回应质疑 声明片中无戏说剧情
#p#副标题#e#新浪娱乐讯 电影《孔子》自宣布筹备以来就风波不断,自上月影片正式开拍,媒体报道剧中将有孔子与南子的感情戏份,针对片中可能出现的“三角恋”剧情,中国儒教网联同海内外孔氏宗亲、儒家社团、儒学研究机构等40多个组织在网上向《孔子》剧组发出“公开函”,呼吁剧组“须尊重历史”,并强调孔子的“圣人”形象不可亵渎。
得知此事后,电影《孔子》剧组委托新浪娱乐发出声明,表示影片中的剧情依据史实,“除必要及有益于人物塑造之艺术虚构,并无对孔子生平及历史之篡改、戏说或编造。绝无某些媒体所渲染炒作之戏说剧情。”,以下为声明全文:
电影《孔子》剧组辟谣声明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
顷接贵会等二十六家团体公开函,对电影《孔子》表示关切。指出:拍摄《孔子》“此举当有益于光大孔子圣迹、弘扬中华文化,故举凡我炎黄子孙莫不引领期待、寄予厚望。”我剧组对此深表感谢!
但贵会公开函中据坊间及媒体之传言谓:
“此间大众媒体传闻剧情间有所谓‘孔子感情戏乃至三角恋戏’云云,遂致国人哗然、四海耸动,是以吾等海内外孔氏宗亲、儒教(孔教)信徒、儒家社团、儒学研究机构、儒学网站等特联合致函以示关注。”故“要求诸君对剧情传闻是否属实予以确认,并对吾等意见予以慎重考量”云云。
我们在此谨正式辟谣并郑重严肃声明如下:
《孔子》电影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本片剧本历多位创作者三十多稿的慎重创作。且经过国家有关文宣领导部门及国内学术、艺术机构多方面权威专家审核多次,方予批准通过拍摄。
该片所反映的重大基本史事皆依据《史记》及《左传》等史料,有可信之历史出处。除必要及有益于人物塑造之艺术虚构,并无对孔子生平及历史之篡改、戏说或编造。绝无某些媒体所渲染炒作之戏说剧情。
因本片题材的特殊性和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自《孔子》开拍以来,本片一直处于公众及媒体注意力的焦点。对于来自社会各界的种种善意之关注目光,《孔子》剧组全体同仁愿借此机会表示真诚之感激,我们愿将这些鞭策与鼓励转化为我们拍摄过程中最大之动力。
应当申明:我们以巨资倾力拍摄的电影《孔子》,是一部意在宏扬华夏文明,普及国学思想,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将孔子及其伟大思想远播四海的史诗性人物传记正剧。本片全体主创者抱持着以尊重历史为根本,以合理艺术发挥为手段的坚定态度。
3月30日胡玫导演在《孔子》电影开机仪式上,曾这样勉励剧组全体同仁:
“让我们在这里一起保证:依靠在场每个人的努力与合作,我们要努力创作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我们一定要使我们这部电影无愧于《孔子》这个名称,不辜负公众的期待!我们要用这部电影最终来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为自己历史中的一位伟人记录下令人感动的一幕。我们要努力,使我们这部《孔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值得被长久地言说和记忆的作品。”(全文附后)
德不孤,必有邻。在此,我们再次对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等26家机构及那些关注电影《孔子》,关注国学文化与传统思想传承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感谢!也请全国各界及全世界热爱孔子、关心本片的人士放心,本片全体主创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使我们这部电影无愧于“孔子”这一名称,不辜负社会公众的期待!
此函复: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
世界端木子贡后裔协会
中华孔子学会
国际孔教会
国际儒学会
马来西亚儒学会
印度尼西亚孔子之家
新加坡孔子之家
台湾中国儒教会
台湾中华文化生活学会
高雄孔孟学会
澳门人文科学学会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儒学——儒教研究所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曲阜儒者联合会
儒家中国网
儒家邮报
儒学联合论坛
儒教论坛
儒教复兴论坛
中国儒教网
中国儒学网
电影《孔子》摄制组
全体同仁
2009年4月11日
[附录:胡玫导演开机仪式发言]
使“孔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值得长久记忆的史诗性作品胡玫导演开机仪式发言
记得去年我们的“孔子”发布会的时候,我曾说过,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是他一生对自己信念始终不渝地坚持。从去年3月,或者说从更远的时候起,正是依赖我们对于艺术信念的坚持,我们的这部电影《孔子》终于完成了全部筹备,就要开机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了这个摄影棚中。此刻,在我眼前站立的,有华人中最优秀的演员,有最优秀的摄影师,有最优秀的音乐家,有最优秀的造型师,有最优秀的美术师,有最好的编剧和制片班子。现在,就要通过我们这个集体的创作,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孔子》这个中外所熟知的名字,变成一种视听艺术的直观形象。对此,各位都知道,可以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都在期待着,国际上也在热情地关注着。
但是,拍摄《孔子》的确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孔子不仅是一位历史伟人,也是华夏文明的伟大象征人物。我们全体同仁必须以战战兢兢、如临如履的态度敬慎地工作。
当然,两个小时的电影,信息容纳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容一切。电影是一种虚拟艺术,历史片并不是书写历史。我们在创作中必须发挥必要的艺术想象力和精心地选择与剪裁。
电影作品是艺术而不是学术。我们恳请学术界对我们的创作给予必要的宽容,不要过于用学术性的,求真求全的眼光去苛求我们的作品。
实际上,在我们的作品中,绝不可能只以两个小时反映孔子的全貌和一生,更不可能全面反映出那个波诡云谲的动荡时代,以至塑造出一个高大全的伟人。我们只能撷取历史想象中的一枝一叶。面对历史的苍茫大海,我们只能取一勺饮。
但是,让我们在这里一起保证:依靠在场每个人的努力与合作,我们要努力创作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我们一定要使我们这部电影无愧于《孔子》这个名称,不辜负公众的期待!我们要用这部电影最终来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为自己历史中的一位伟人记录下令人感动的一幕。我们要努力,使我们这部《孔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值得被长久地言说和记忆的作品。
2009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