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据潇湘晨报报道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月8日,雨后的南岳忠烈祠庄严肃穆。来自海峡两岸的抗日战争将士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齐聚此地,祭奠抗战先辈,悼念壮士英魂。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诵读祭文。
倡议:在忠烈祠举行国家级祭奠抗战英烈活动
参祭人员上香后,全体参祭人员向民族忠烈三鞠躬,湖南省、衡阳市及南岳区有关领导为民族忠烈敬献花篮,向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三鞠躬,并上香献花,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随后,在国民革命军37军第60师抗战烈士公墓举行了祭奠仪式;在国民革命军74军第58师师长廖龄奇将军墓地举行了“廖龄奇将军墓”修复揭幕仪式。
第60师首任师长为抗战名将蔡廷锴,该师经历了抗战全过程,战功赫赫,南岳区文物管理局去年重修了60师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4月7日晚,抗战将士后裔、文史专家及社会各界在南岳举行了座谈会,大家对南岳忠烈祠在抗战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度探讨,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一致倡议每年9月3日在南岳忠烈祠举行国家级祭奠抗战英魂活动,将南岳忠烈祠定位为国家级抗战阵亡将士祭祀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4月7日晚,前来参加南岳忠烈祠祭奠英烈活动的唐仁和(唐生智之子)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说,举办国家公祭是好事,表明国家永远铭记那些为保卫中华民族和抗击外来侵略而敢于流血牺牲的人们,特别是对于在海外工作、生活的抗战英烈的后人,这样的国家公祭,将极大凝聚人心。
两岸抗战将士后裔首次在此共祭英烈
“多年前,有网友说‘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给英烈下跪的地方’,今天我们可以说,南岳忠烈祠就是我们祭奠英灵的最好之处。”南岳文史专家萧培介绍,1943年建成的南岳忠烈祠,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仿照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
刘晓表示,此次是海峡两岸抗战将士后裔首次在南岳忠烈祠共祭抗日英魂,将极大推动两岸人民的交流,成为两岸交流的坚强纽带。
来自台湾的郑安国是第一次来湖南,他父亲郑干棻中将在抗战期间编在薛岳管辖的第九战区,抗战期间几乎参加了所有在湖南战场的重大战役。郑安国说,两岸抗日将士后裔在南岳忠烈祠共祭英烈,非常有意义,“这代表了,两岸都没有忘记这段历史”。
南岳区有关方面介绍,目前在南岳忠烈祠规划建设的抗战烈士陈列馆,拟将所有参加抗战牺牲的烈士不分国籍、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论级别,全部勒碑上石纳入纪念、祭祀的范畴,凝聚民族力量。
潇湘晨报“口述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从2009年起,潇湘晨报开始实施“抗战老兵肖像采集计划”。这是由潇湘晨报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展开的项目,以现今依然健在的、在湘或湘籍抗战老兵(含国民革命军、敌后自卫武装及战时服务队等参战或为战场服务人员)为对象,以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多种介质,记录、抢救抗战幸存者的从战经历和生命起伏。
前期,我们已完成对370余位抗战老兵的信息采集。按最新的健在老兵数量统计(湖南),我们仍有近700位老兵未完成走访。项目期望,经由我们不间断的行走,为抗战时的“战略后方基地”及“抗战前哨阵地”湖南,搭建起一座有关省域抗战的数字化资料库。加入我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口述历史”(微信号oral_history)给我们留言。

相关链接:
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衡阳市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香炉峰下方,是一座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伟陵墓。这座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修造的忠烈祠于1938年筹建,一九四二年落成,是我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七.七”事件爆发,一声蓄谋已久,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此全面开始。到1938年底,中国军队虽然顽强抵抗,无奈装备欠佳,训练不力,被日军侵占了半壁江山,无数爱国将士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
此时,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处于大后方的湖南省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起来,成为武汉之后的又一处抗战大本营。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独秀之誉,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异常便利。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当时还邀请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抗日。
在这个会议上,许多将领提到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言者伤心,听者敛容。蒋介石听后对此非常痛心,会后把陈诚、薛岳两位将军叫来,郑重安排了修公墓的事。
后陈诚调任四川,而薛岳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所以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薛岳在主持。
由于此期间一直在与日军交战,加上勘察、征地、筹款等前期准备工作,一直到1940年9月10日,南岳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第二期于次年11月5日兴工,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7月7日,南岳忠烈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主持者薛岳在忠烈神位前恭读祭文,郑重宣布“抗战以来,各忠烈将士,即日入祠,岁时奉祀”,第一批入祠的将领有张自忠、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等三十八名。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六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共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国民党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显。名山忠骨,相得益彰。
忠烈祠建成后,1944年,南岳沦陷,遭日军破坏;1949后,祠内许多民国军政要人题写的碑刻匾额大都在1953年到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下令凿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南岳忠烈祠遭到红卫兵严重破坏,几乎所有的烈士墓都被挖掘殆尽,骨灰抛撒。
1984年,胡耀邦到此瞻仰,87年全国政协提出修复意见。直到1992年,由当地政府全面修复。96年被中央政府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