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 河北省保定市近日因“副都”传言房价疯涨,河北26日公布文件,确定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事业功能。
台湾“中央社”3月27日援引新华社报道称,26日公布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确定,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
上述规划文件还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
目标是把首都北京周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
其中,保定市将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製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称,此举说明中国政府正如何试图管理人口向各地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中国近日宣布,拟在未来7年里让1亿农村居民迁入城镇。按照该计划,政府将严格控制人口已超过500万的城市的发展,同时鼓励较小城市和县级市的发展。
在中国,保定以“驴肉火烧”闻名。但该市经济近来表现低迷,原因包括该市与陷入困境的太阳能行业相关。报道分析,从中央政府的视角看,将官僚机构整块转移至保定将一举解决两个问题。此举将提振低迷的保定经济,同时缓解首都承受的巨大压力。过去12年期间,北京人口年均增长43万。
另据“俄罗斯之声”网站3月26日报道,中国媒体和微博用户热议于河北保定建“政治副中心”的消息。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尝试缓解北京社会基础设施的压力,而且,除各种问题外,北京还遭遇严重生态问题。
报道认为,在河北省建立密集型庞大城市的想法要更为现实些,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保定或可成为“政治三角”中的一个点。在这座城市中可安置部分首都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设施。这种温和方案的花销与“完全”迁都相比的费用要少很多。
京津冀区域发展示意图
港媒称,随着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计划进一步推进,河北省未来13个县(市)有望将固定电话的区号全部改成010,手机也有望实现同城无漫游。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12日援引《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称,北京市发改委、天津市规划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地政府部门11日共商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计划。
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巡视员王福强透露,河北省已制订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其中一项计划是,13个县(市)的固定电话区号将全部改成010,手机信号有望与北京共享,实现同城无漫游。
报道称,13个环北京县(市)包括: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廊坊市(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
王福强表示,电话区号若能实现统一,将是京津冀地区战略协同发展重要的一步,也是三地一体化的重要体现。
王福强进一步举例说,目前全国有不少区域在实现一体化发展中,都实现了区号的统一,如湖南的长株潭三地,以及“沈阳经济区”中的沈阳、抚顺和铁岭。
王福强表示,河北省正在向国家提出申请,“既然现在要求三地协同发展,首先应该把‘电话’这一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生活问题,先推进解决。”
相关报道:
保定是理想的副都吗?
【导读】经过一轮媒体曝光、发改委辟谣后,官方还是确认了——26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出台,明确河北保定将“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功能疏解”。
至此,沸腾的“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河北保定”传闻终被证实,但消息也引来中国是否真的需要“迁都”,以及“为啥是保定”的质疑。首都到底该是个啥玩意?“迁都”保定又会不会有困难?
●到底什么是“首都”?
首都、国都、京师、京城、京都,说的都是一个玩意儿。以现代政治角度而言,它们都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
在外媒报道国际新闻时,经常会看到记者用“北京”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莫斯科”指代“俄罗斯”,“平壤”指代“朝鲜”,“华府”指代“美国”——这都是有依据的,在国际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称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国家及其中央政府。所以人们常说,首都是一个国家的“面子”,这其实并不是“小题大做”或“上纲上线”。
如果首都兼是一国首要的经济、文化或知识中心,有时会被称为“首要城市”,如英国伦敦。
●历代中国王朝多定都在八百里秦川、中原地带或富饶江南
选择一个国家的首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一国的地理历史民族传统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多种因素,才能“选得一手好都”。
从中国几千年的定都历史来看,定都最多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常说的八百里秦川,也就是黄河支流的渭河冲积平原,具体的都城就是咸阳和长安。第二个定都比较多的地方就是地处中原的华北地区,分别有洛阳,开封,北京等,其中以北京最有名并作为都城延续至今。第三个定都的地区就是江南,也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曾作为都城的南京和杭州。
不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首都选址的首要考虑是特意设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上,它必须是靠近军事冲突的前沿,并且扼守要塞,易守难攻,而不能藏在安逸的后方,许多王朝建都南京,结局大多不太好。
●出于安全考虑,毛泽东曾想将哈尔滨定为新中国首都
相比之下,北京“面向中原,背靠故土”的地理优势则可谓“秒杀”江南地带。不过,有趣的是,中共中央最早选定的新中国首都既不是金陵南京,也不是古都北京,更不是西北黄土高原的西都长安,而是如今属于“二线中等发达城市”的哈尔滨。
毛泽东非常喜欢欣赏中国地图,在他心目中,中国如同一只雄鸡,而黑龙江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市就是这“天鹅项下的珍珠”。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其为“特别市”,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不过,就在此时,东北战局发生了剧变,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向东北增兵,抢占了交通要道,“定都东北”的打算才就此断绝。
后来,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月,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赴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去看望了毛泽东。期间,毛泽东问起王稼祥定都的意见。
“我认为我国首都最理想的地点应选在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较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从战略上看也比较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师震动。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我认为首都应定在北平。”王稼祥的意见和毛泽东当时的看法不谋而合,毛泽东随即连声说“有道理,有道理……我们的首都就定在北平。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此番谈话,最终促成了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决定。
●在和平年代首都的军事意义让位于经济政治,为免资源过度集中一些国家干脆不设首都
城市国家,如新加坡、梵蒂冈等,并没有下设首都,但是基于国家与城市的双重身份,人们有时会视之为“首都”。南部非洲的贝专纳兰(Bechuanaland,今博茨瓦纳)是前英国保护领地,曾受领土以外的首都马菲京(Mafeking,旧称Mafikeng)管治。
随着那些动不动就动刀舞枪的年代过去,首都的军事战略意义也不像过去那样是重中之重的。
如今,各国定都一般都是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上考虑。
比如,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国家最大的城市,如法国巴黎、墨西哥墨西哥城等。中国目前的首都北京是上海市之外的第二大城市,基本也能归类为这种定都的模式。
如果日后真的“迁都”河北,那么就属于那种选择本国中等城市作为首都的定都模式,这样一来,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往往分离。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许多人以为纽约是美国首都,其实人口数量比纽约少约200万的华盛顿才是其首都。
●如今“迁都”成了多国缓解城市病的对策,但这也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
首都的设立有时会阻碍原有的主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迁都,就成了不少国家解决城市管理燃眉问题的方法。其实,关于中国迁都的提议并不是新鲜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和学界一直有人在研究迁都,并把它作为提案或议案提交全国两会的。早在200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不过无论民间还是学者看法,均未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予以考虑;今年两会,来自广东的全国政协常委李崴提交了将首都迁往湖北襄樊的提案,也被舆论认为是“八卦建议,毫无价值”。
事实上,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现代化,规模越来越大,如今迁都的成本已不可与旧时同日而语,事实上,现代国家的迁都计划很多都以失败告终。
几十年来,韩国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由于功能密集,首尔目前的交通堵塞、住宅拥挤、房地产投机、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严重。尽管为缓解住宅问题在近郊兴建了6个卫星城,但房价仍居高不下。至2004年,首尔的房价已位居世界大都市前列,一套90多平方米的公寓住宅,价格最高可达5亿韩元(约385万人民币)。一名普通公务员要购置这样一套住宅,需要支付15年至18年的积蓄。市中心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土地,价值高达10亿美元。不动产投机盛行。时任总统卢武铉于是把迁都提上议程,并曾以此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不过,2004年10月,韩国宪法法院裁决韩国国会2003年12月通过的《新行政首都特别法》违宪。韩国政府将行政首都从首尔迁往中部地区的计划被迫停止执行。
随着二战后经济复兴,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型土地利用急剧扩张。1997年东京都核心区达到625平方公里,都市圈17200平方公里内集聚了大约3258万人,占全日本人口的25.9%。东京城市的单核心结构导致中心区的地价急剧上升,而当局迟迟不下决心实施功能分解。2001年东京都政府用自己的方法对迁都费用做了一次预算,总额是国会等迁都审议会提出的推测费用的1.6倍,高达20兆日元。东京都政府指出,把首都机能分散开去,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至今,日本的迁都计划仍看不到落实之日。
#p#副标题#e#●而作为“陪都”的“副中心”保定能否像巴黎那样解决“首堵”问题还有待证明
迁都不成,咋整?弄几个“副中心”。“副中心”有个学名儿,叫“陪都”。陪都又称行都、留都、别都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专栏作家廖保平引用资料指,“陪都往往是因首都的主核心功能存在某种缺陷,为弥补这一功能缺陷的需要而设立的。陪都是在首都主核心的领导下,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处于副核心地位。”
将“副中心”利用得出神入化的莫过于同样被拥堵、污染这些城市病困扰的法国首都巴黎。
为了减轻来自办公、商业和交通等对巴黎中心区的压力,巴黎在近郊原有基础较好的地点建立了九大新的商贸、服务、交通“副中心”:德方斯、圣德纳、博尔加、博比尼、罗士尼、凡尔赛、弗利泽、伦吉和克雷特伊,旨在实现巴黎市内人员和货物的分流。
这或许给打算借助建立“陪都”保定乃至京津冀城市群治堵治污的北京一丝希望,但定都,哪怕是定个陪都,毕竟也是大问题,正如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童大焕指出,“(保定)最终能否实现两个目的或曰两大功能,尚需拭目以待。第一,疏散国家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即使全面搬迁,其工作人员家属也未必能够随迁,这毕竟是一个市场主导人口和就业的年代。因此,它对疏解北京人口压力的功能极其有限。第二,若要想它成为一个政治中心,进而带动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那更是指望小马拉大车,几乎完全没有这个可能。要实现这个功能,除非中央和北京的整体政治中心搬迁。而且还必须是小市场小社会大政府的格局不变,而后者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反腐败的基本要求。”
一切还需拭目以待。(凤凰新闻 阮洋 )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赵永生《法国怎样规划首都》、童大焕《政府大楼引领出的是伪城镇化》、任大刚《迁都,可能吗?》、吴殿庭《定都与迁都》等文章及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