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建议给公务员涨工资的提案,“2万多网友跟帖”。最初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骂声,何香久很伤心,“我不怪那些网友。他们骂醒了我,让我意识到,现在群众和公务员这个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多严重。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公众形象了。”
两会还没开,何香久已成“热点人物”,网上骂声一片。
原因很简单。3月2日,有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香久将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
昨日下午,在政协会议文艺界别的小组讨论间隙,何香久向新京报记者解释,他建议的是“给基层公务员逐步涨工资”,可没想到,媒体报道成了“给公务员大幅涨工资”。
何香久强调,大多数公务员,是勤勤恳恳工作,没有灰色收入。“不能让广大公务员为少数腐败分子埋单”。
昨日,在接受采访时,何香久强调,大多公务员是勤勉工作的
■ 对话
何香久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加薪提案”
我没说要给所有公务员加薪
新京报:能再聊聊你那份给公务员涨薪的提案吗?
何香久:这两天,我挨了不少骂。甚至有网友说,昆明的暴徒,应该先把我给砍了。其实,他们误会了。
新京报:怎么讲?
何香久:我的提案,写的是关注基层公务员,就是在基层工作的普通公务员的工资状况,要给他们逐渐增加工资。我没有提大幅度,也没有笼统地说,该给所有公务员都涨工资。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媒体误读?
何香久:当时媒体的报道,可能没有提基层公务员,又加了个“大幅度”,所以引起了一些网民的意见。
新京报: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有多低?
何香久:我在沧州工作,比如说那儿高新区的基层公务员都很年轻,以80后90后为主。这些人,因为工作关系,我和他们接触比较多,他们几乎是5+2,白加黑的工作。工作强度特别大,但每个月的工资特别低。可以说,连当地农民工的收入都不如。我们关注民生,也应该关注这些基层公务员群体。公务员不应该是跟人民对立的群体。
灰色收入
多数公务员没有灰色收入
新京报:那你还是觉得公务员这个群体很辛苦?
何香久:作为一名干部,我这份提案,不是为我这个阶层说话,而是为那些在基层工作的普通公务员说话。他们真的很辛苦,收入又低。多数公务员没有任何灰色收入;更多的公务员是勤勤恳恳工作的,而这些人的工资待遇,已连续几年没有调整提高,跟现在物价的涨幅,也是不匹配的。
新京报:那又如何解释现在公务员考试挤破头?
何香久:我认识很多年轻的基层公务员,他们一方面觉得,公务员锻炼人,另一方面也觉得公务员比较稳定,以后好找对象。
新京报:中央一系列反腐新政,是不是让整个公务员群体的日子都更难过了?
何香久:这规定主要是对那些有灰色收入的少数官员。对基层公务员无所谓。我和广大网友一样,痛恨腐败行为,一只老鼠坏掉一锅汤。对公务员的贪腐分子,应该大力清除。现在中央已经下了决心。
“招万人骂”
部分网友对公务员成见太大
新京报:公众认为公务员都有灰色收入、隐性福利。
何香久:确实,很多网友对公务员的成见很大。这也难怪,现在落马高官,抓出来的腐败分子,都出自公务员队伍。网友骂我,我一点不埋怨。我原来真不知道,老百姓和国家公务员的对立情绪,到了这个程度。可是我觉得,广大的国家公务员群体,不应为少数的腐败分子“埋单”。
新京报:你有没有具体的调研,现在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是什么情况?
何香久:我的提案有具体说明,也吸收了专家研究的学术成果,经过很多实地调研总结出来的,包括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对比。
新京报:没想到自己的提案会引起这样大的风波?
何香久:打死我也想不到。网民的评论我都看了,他们对公务员群体的成见太大了,甚至有网友把公务员写成“公恶猿”。这也警醒了我们,公务员要努力工作,维护自己的形象。
新京报:有没有总结过大家为啥骂?
何香久:多数网民都认为公务员有灰色收入,欺负百姓,可是,大多数公务员不这样做。我自己就是国家公务员,是国家干部,我没有一分钱的灰色收入。
晒工资单
税后工资4000节假日无休
新京报:你的固定工资够你买房买车吗?
何香久:肯定不够。但我有稿费,足够我生活。
新京报:很多人呼吁要公布官员收入和财产状况。
何香久:我非常赞成。官员是公众人物,应该接受社会监督。
新京报:你会公开吗?
何香久:我已经公开了。我在我所参加的会议上,都跟大家说,我有多少房子,我的经济状况,而且,我们每年都填财产申报表,这个申报表,都是绝对真实,没有一点水分。
新京报:这个申报表哪里可以看到?
何香久:这个是系统内的,在一定层面上的,还没有完全向社会公开。
新京报:你愿意公开自己的收入情况吗?
何香久:我现在税后工资大概4000多元,没有其他补贴。我从未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也没有加班费。
■ 追问
三问公务员涨薪
在涨工资成为普遍诉求的社会背景下,公务员加薪为何备受质疑?哪些才是公务员薪资“真相”?近日,记者连线代表委员,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公务员薪资高还是低?
基层公务员收入水平偏低
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乡长赛勐算了一笔账: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2984元,最近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总价30万元,贷款20多万元,每月还贷压力巨大。“由于收入低,很多年轻人来乡镇上干一两年,就走掉了。国家应对表现优秀的基层公务员进行奖励。”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不同区域、岗位的公务员工资差异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一线岗位的收入水平偏低。”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副主任刘希娅:“公务员整体收入水平并不高。为什么一提到公务员涨工资就引发质疑?就是因为公务员既有显性收入又有隐性收入,这让老百姓不信任。”
为啥公务员就不敢理直气壮要求涨工资?
隐性福利灰色收入遭质疑
禁吃请,禁送礼,禁发年货……随着一项项禁令层层加码,人们听到了公务员“为官不易”的叹息,也似乎印证了某种“猜测”——公务员除了工资外,还有隐性福利和灰色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高抒:“老百姓不相信网上‘晒’的公务员工资单,很多时候质疑的并非工资单上的数字,而是依附在公权力上的隐性福利甚至灰色收入。比如,有些机关单位,一顿工作餐只要1块钱。”
刘希娅代表说:“公务员本来就不应成为发家致富的职业。一系列禁令的出台,不仅大幅压缩了公务员的灰色收入,而且对公务员的职业价值也进行了重新定位。”
公务员工资咋调才合理?
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加薪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昆明市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科含:“公务员工资合理一点、阳光透明一点,老百姓的质疑就会少一点。堵住公务员灰色福利的漏洞,和打开科学合理的加薪通道并行不悖。”
韩德云代表:“公务员管理要权责对等,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一些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的公务员提高收入。”
据新华社电
相关报道:
人大代表:部级干部年薪不如企业部门经理很不合理
羊城晚报讯 特派北京记者尹安学报道:“我离开公务员队伍了,现在可以为公务员呼吁了。”3日晚,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伟才说,现在一提公务员加薪,就被骂,公务员薪酬应该建立制度规范,“正部级干部年薪20多万,还不如一些大企业部门经理,这种薪酬分配很不合理。”
部长工作不如部门经理?
陈伟才原是广州市公安局人事处处长,去年9月辞去公职后,出任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如果我作为来自公务员系统的代表为公务员呼吁加薪,估计会被人指责。现在没了公务员身份,谈这问题会更客观。”
陈伟才说,基层公务员收入低是事实,但每次政府要给公务员加薪,总会引起社会非议。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务员工资的调整水平、调整程序上缺乏客观依据和法律规范,导致公众对公务员加薪的科学性、合理性产生质疑。现在,广大网民随意抨击公务员“收入高还不满足”,另一边又是广大公务员“很受伤但有苦说不出”。
陈伟才认为,应该通过立法,规范公务员薪酬,这样既可以克服人为的随意性行为,又可以接受公众的监督,达到防腐倡廉的效果。
陈伟才说,他前不久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与会的一位最高人民法院正部级副院长说,他年薪20多万。这让陈伟才很惊讶,“现在一些大企业部门经理年薪都不止20万元,难道部长承担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还不如企业的部门经理 ?
设专门机构“动态调薪”
陈伟才调查发现,虽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但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定期调查比较和调整。如国家于2006年工资改革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后,至今未再调整。此外,我国公务员工资调整依据和程序等方面,也存在操作性不强和不合理之处。
目前发达国家在公务员薪酬水平的确定上,均建立完善的平衡比较机制,由薪酬调查部门定期跟踪企业中相同或类似岗位的工资水平,以此为依据,对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进行动态调整。
陈伟才认为,应该设立公务员薪酬专门调查机构,成员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公务员代表等组成,每年进行公务员工资水平及企业同类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的变动、政府的财政状况、企业员工的薪酬变化和公务员士气,研究该年度的薪酬调整幅度。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报政府或人大批准。
这样,公务员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总体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会改变目前公众对公务员工资调整“不透明”、“只升不降”等错误看法。
解决薪酬的平均主义
“公务员薪酬分配中,平均主义倾向突出!”陈伟才说,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担任同一职务的公务员,所承担的责任、面对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付出的努力会有很大区别。如警察职业远超出其他部门的工作时长,无规则轮班倒班、随时待命、工作压力大,工作危险和辛劳程度都是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这都应当体现在工资待遇中。但现行薪酬制度简单以职务级别作为标准来衡量,导致了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明显的“同酬不同工”,难以体现公平原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官本位”意识。陈伟才认为,应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难度、工作要求等来确定其薪酬系数。
#p#副标题#e#全国人大代表:公务员过“紧日子”才正常
新华网北京2月27日新媒体专电 又到一年两会时。一年来,在八项规定等中央禁令的“高压线”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们的“紧日子”过得怎么样?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公务员过“紧日子”又是怎么看的?
27日,新华社新媒体专线以《公务员:“紧日子”开头?》为主题组织微信朋友圈“两会微谈”,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参与热议。
基层公务员:这次整顿最为严厉、影响最大
“中国网事”记者走访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一年来,各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思想、作风转变日益显现。基层干部和公务员对八项规定等中央一系列禁令的实施成效普遍持认可态度,“紧日子真的来了,紧日子就得真来”,成了不少人的普遍感受。
“现在工作生活都绷着一根弦,很担心作风上出了问题被曝光。”广东省的一位基层派出所副所长说。这位“70后”的警官坦言,现在不仅工作更加谨慎规范,过去习以为常的公车私用再也不敢了。
他说,在他所在的小县城里,像他这样的副科级干部一般都配公车,而且可以自由使用,这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是“牛”的表现。“说实话,过去真从来没意识到公车不应该私用。可现在不敢了,要是被拍下来上了微博,被纪委发现找谈话,可吃不了兜着走。”
一些“隐形福利”和“灰色收入”也随之锐减。安徽某市的一位公务员表示,过去常说公务员的工资基本上是“净收入”,因为吃饭、交通、乃至于抽烟喝酒,要么单位解决了,要么人情解决了。这虽有点夸张,也部分反映了基层的情况。
“目前这部分受影响是最大的。”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过去逢年过节或者企业庆典、展会往往会邀请政府官员出席,礼品甚至车马费都是必备的,有的干部春节接受宴请“赶场子”收到的礼品能装满汽车的后备箱,但现在这些活动少了,有时候即使主办方邀请了,干部也未必敢去。
虽然也有基层干部抱怨,基层公务员收入本来就低,过去还算“有油水”,而现在“束缚”越来越多,只剩下“低工资”了。不过,大多数基层干部和公务员都承认,八项规定所约束的确实是工作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刚开始受约束会不习惯,甚至有情绪,但时间长了就能适应,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工作20多年,这次整顿最为严厉、影响最大。现在回头看,这种日子自己过得清静,老百姓的指指点点也少了。”广东省的那位基层派出所副所长说。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成员吴华平感慨,没想到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多,“文山会海”“奢侈浪费”“迎来送往”等陈年痼疾能这么快得到解决,这让老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信心。
代表委员:公务员过“紧日子”才正常
“大家都在说公务员‘紧日子来了’。我认为,最关键是要过‘正常的日子’。”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在“两会微谈”中,不少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发出了与张兆安同样的声音。
何为“正常日子”?张兆安认为,实际上就是劳动付出与收入相匹配的生活,以往那种依靠公务权力带来额外利益的日子,本来就是不正常的日子。
那么,原来不正常是怎么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部门拥有的权力过大,应该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和职能都揽在手里,尤其是审批制度改革滞后,为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再加上政府职能转变不快和缺乏有力的监督,长此以往就会习惯成自然。他建议,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象,还得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审批制度改革,再加上全方位的监督。
在八项规定下,有的公务员可能吐槽“过日子不容易”。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表示,首先要作横向比较,从收入看公务员“比上不足,比下稍余”,应该再比比工作量、压力和职业稳定性,如此心态可能会好一些。其次,实在心态调整不过来,觉得公务员“日子不好过”了,那么也可以去换一个“日子好过”的职业,这是公务员的自主选择。
“对公务员而言,‘紧日子’才是正常的。因此,‘紧日子’应成为常态。”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考公务员者,一开始就要想好,考上以后,过的是普通日子。如果心态有问题,既要当公务员又想拥有企业家的财富,那肯定出事。“我当副局长11年,最大的体会是:当多大的官,组织上定;做多大的事,自己定。多做不需要提拔就可以做的事。”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务员?张兆安代表认为,有七个“正确”是基本的底线:正确履行好公职、正确执行好公务、正确摆正好位置、正确行使好权力、正确划分好公私、正确处理好利益、正确处理好得失。“当然,公务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有七情六欲。公务员的待遇可以划入中等收入群体范围,而且也应该有适当的增长机制,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公务员比较满意,社会上比较普遍认同。”
社会期盼:过“紧日子”还得常态化、不可逆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对不良作风会否反弹回潮仍然感到担心,期盼能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八项规定长期坚持,过“紧日子”要常态化、不可逆,让干部进一步得到触动,让老百姓更加信服。
“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上海一名干部说,现在是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的关键时期,要对各种顽症痼疾“打歼灭战”,在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努力形成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的长效机制,“松一松就会反弹,紧一紧才能持之以恒”。
安徽省一位地级市的副处级干部认为,下一步应该加大对一把手干部的权力监督,对八项规定等中央禁令落实中节约的三公经费要及时公布。“魔鬼就在细节里”,今年的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庆期间,还要继续狠抓送“天价茶”“天价月饼”礼品大闸蟹、贺年卡、贺年礼、烟花爆竹等不正之风,不给侥幸心理留下任何空间。
对于一些公务员的“叫屈”“辞职”声,不少干部认为,这是推进改革过程中出现阻力和阵痛的具体表现。当前,即使一些人辞职,挤出去的也是一些对公务员岗位抱着不切实际幻想的人,这些人离开公务员队伍是利大于弊。
吴华平等人认为,八项规定一定要坚持搞下去,这是民心所向。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监督管理的机制体制建设和完善上。比如领导干部的住房登记和公开、豪华办公室的清理、家庭成员及关系人员的情况报告制等等,“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就必须在反腐制度建设上坚定不移”。(执笔记者:杨金志,参与采写记者:杨玉华、涂铭、叶前、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