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的报告结果看,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里是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幸福等等。所以,今天这第一期节目,我就想谈谈中国人的温顺。
中国人温不温顺?该如何“温”,又该如何“顺”?在我看来,当代的中国人确实非常“温”而且“顺”。“温”到什么程度呢?“温”到就算是自己每天生活在雾霾之中,还能感觉到巨大的幸福;就算是自己戴着口罩,也还能认为自己是在自由呼吸。所谓“顺”,你说收房产税,行;你说没有指标不能买车,行;你说没有准生证不能生孩子,行;你说如果没有当地户籍,就不可以享受当地的很多公共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行;你说要拆我的房子,虽然给的补偿钱不够,我也答应,行。
诸如此类的“行”,表现在中国人身上确实很“温顺”,于是,我就想考察一下中国的国民性,看看我们是不是从始至终都是温顺的。温顺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温顺”这两个字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好,还是更多的不妥?我始终认为,当代中国人应该“温”但未必“顺”。
所谓“温”,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温和”。我们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生气。不是有学者曾经说吗,而且在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你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例子,动不动就是爱生气,爱生气之后就是矛盾升级,矛盾升级之后就是大打出手。无论是在国内的公共场所,还是在国际的航班上;无论是在咱们自己旅游的地方,还是在人家国家的地盘上,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种暴力显然要不得,我们需要“温”,包括我们当代的改革,也不可以采取激进的方式。否则,必须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激进显然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所以如果继续深化改革,我们也需要温和的改革,要改良。
但是,不可以“顺”。或者说,要不要“顺”,我们暂且存疑。假如说非要“顺”,那么应该“顺”谁?我们的前人不是讲过吗,如果要“顺”,那先得分一个主次。也就是说,公权力应该“顺”私权利,而不能让私权利“顺”公权力。一旦公权力“顺”私权利,则民众的权利就可以得到保障,民众的尊严就可以得到保障,民众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只有在公权力“顺”私权利的背景之下,每一个人才能真正活得有尊严,而有尊严才会有幸福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尊严的人,其幸福从何而来?
“顺”也需要分主次,先人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也就是说,“民”始终处在“君”和“社稷”之上。换句话说,“君”和“社稷”都应该“顺”民。如果是这种“顺”的话,当然是好事,就应该这样“顺”。可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我们所感觉到的“顺”,包括国际公众所感觉到的“顺”,事实上并不是私权利成了主人,而是百姓“顺”公权力。在公权力面前,百姓俯首称臣。这种“顺”是不是自古有之呢?
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谋士们,以及那些有武艺在身者,有多少是真正的“顺”呢?看看春秋战国时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大多数“尚武”,不太会谁“顺”谁,拔剑相向是常有的事。当然,这个时候的相向,不是简单的“官”相向着“民”,而是“官”和“民”平等相向,你可以“向”我,我也可以“向”你。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看到,就算是孟尝君这样的人,他也必须“顺”自己的门客。他就算是狡兔三窟,也必须要“顺”着百姓。那个时候,无论是侠客还是一般的百姓,都不会轻易“顺”于谁。
我们知道,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中的“士”,实际上就是春秋战国时候人们的侠义精神。我虽然可以为你而死,但绝不是“顺”你而死,而是我为朋友的事情,两肋插刀,侠肝义胆。那个时候的“顺”,在一些问题上反倒是公权“顺”民权。当然,我并不是说,那个时候的老百姓真就当家作主了,但至少,那时的百姓没有简单“顺”于官,彼此之间也不太能“顺”。
春秋战国时候,侠义之风令人称道,无论是孔夫子还是一般文人,他们的身体都是孔武有力,绝不像后来的知识分子,发展到手无缚鸡之力。而和孔夫子类似,那个时候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些人,也都是孔武有力,一个一个臂力惊人。可是到了现在,知识分子成什么样子了呢?走三步路就会喘,不要说会武术,就算是简单的奔跑,都会气喘吁吁。而春秋战国时候的那些知识分子,则“上马可武,下马可文”,可谓文武双全。今天的知识分子,有多少能武?今天的武将,有多少能文?文武不兼备,必然跛腿,这一跛,你还能站得稳、站得直吗?你的脊梁还能笔挺吗?
春秋战国以降,秦国统一天下,焚书坑儒。那个时候的百姓就开始“温顺”了吗?我们看陈胜、吴广起义,你当官的对我不好,我就振臂一呼,唤起百姓,立马反抗你。咱就算是拿简单的农具,也可以来一个大泽乡起义。你秦始皇不是要建万里长城吗,我一个弱女子孟姜女,就敢以哭的姿态,哭倒你的万里长城。这种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表达的实际上也就不是“温顺”,而依然是抗议,是不满,是复仇。
秦朝灭亡,到了汉朝,汉朝的“汉人”就“顺”了吗?我们看刘邦的“大风气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样一个屠狗之人,也没有当顺民。正是因为没当顺民,他才成就了天下,而和他争天下的楚霸王项羽,更不是一个顺民。跟随项羽出征的那么多江东子弟,哪一个是顺民?他们战鼓一擂,拔剑出鞘,拥戴项羽,自立为王。所以说,在他们的身上,不仅仅有侠义之风,更是真正的敢做敢当。如果遇到了暴虐之事,不公不平之事,则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当温顺的顺民。
可是再往下发展,到了唐代,中国的国民性也还算不错。我们看大诗人李白。李白如何?老子喝酒喝痛快了,你就算是天子叫我,我依然不理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一个诗人,老大叫你去喝酒,或者喝你去吃包子,你能说不去?你敢说不去?天子唤我,我亦不理,恐怕现在的诗人们都做不到吧。看唐朝人的雍容华贵,吟诗作赋的潇洒自如,就算是贫困如杜甫者,也能洋洋洒洒诗百篇。恐怕在杜甫的诗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对底层百姓的同情,而很少或者干脆没有对权贵的阿谀奉承。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身上,依然少温顺多自尊,多独立。他们追求独立的人格,因此他们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是潇洒的,是无拘无束的。
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的发展,人们慢慢慢慢就不再讲究孔武有力。在宋代,说哪个人帅不帅、美不美的时候,已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武有力,拔剑长啸,而变成了温文尔雅,吟诗作画。就连宋朝的皇帝都以作画为荣,而不是以当皇帝为荣。在宋朝的皇帝看来,大画家比大皇帝更有面子。所以,宋徽宗才可以跻身于书画名家之列,但他却已经不能“上马可武,下马可文”了。
到了元代——我们现在总说是元代,其实按照欧洲人对侵略的理解,对异族统治的理解,那个时候能叫元朝吗?恐怕那是一个民族被灭亡的时代啊!我们看看元朝当时的历史,看看当时的科学和文学,有多少真的是从春秋战国传承下来的文化呢?中国人的国民性,从春秋一直发展到元代,究竟保留了多少呢?从元朝开始,我可以说,中国的国民性就像瀑布一样,一落千丈。
到了明朝就更不用说了。在明朝,有一个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虽然没有成为当时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的参与者,但是他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上到达官贵人,下到挑担卖浆之流,他都接触了。接触之后呢,他给中国人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当然不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形象报告中所说的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幸福等等;而是说,中国人奸诈,中国人懦弱,中国人对官员阿谀奉承,见了官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中国人并不真正讲礼仪,而是大多不讲究礼节;而中国呢,更不是文明之邦,因为这里多的是野蛮粗暴之人。在这个国家里,中国人生气的时候,不敢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在大街上就能看到男人哭。于是,这位名叫明恩溥的传教士,就写了那么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在西方出版之后,整个儿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完全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知道,在这位传教士写这本书之前,西方的启蒙思想家们无不把中国描述成世界上最文明、最发达、最让人向往的神秘国土。对,神秘,特别神秘。
连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都把孔夫子的画像恭恭敬敬摆放在自己的房间内,每天对着画像作揖。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有一个无比开明的皇帝,中国人讲礼貌、有文化、有知识,几乎像伊甸园一样。于是,他们总是拿中国来敲打当时欧洲的贵族们,他们对贵族们说,你看看人家中国,再看看咱们欧洲,文明差距如此之大,让人情何以堪!岂不知,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快就被打破了,而被打破它的,不仅仅是这位明恩溥,还包括后来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第一个使团。当他们的著作传到了西方,西方人终于认识到,中国人和中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原来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啊,还不如咱们西方呢!在他们眼里,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没有想象的那些高大上,而都是低、小、下。
所谓低,就是低三下四;所谓下,就是宁愿做下里巴人。所谓小,就是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小”。这样一对比,终于使西方人明白,原来中国没有一个男人像真正的男人,甚至找不出一个能打仗的人。
我们可以再思考一下,为什么当时的世界,会给当时的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人这样的评价呢?要知道,大明王朝,以及大英帝国派出使团的大清帝国,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啊。可是,在西方人眼里,大明和大清就是如此的不堪。不堪,不堪,不堪,不堪,一直不堪到晚清末年。
在大清帝国,无论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无不自称“奴才”。看看那些清朝的宫廷剧,口口声声“奴才、奴才、奴才”。试想一下,春秋战国的时候的人们,有自称“奴才”的吗?一个“奴”字,把中国人的“温顺”的“顺”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奴”字,让中国人的骨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硬梆梆到大唐大汉的辉煌气度,一下子变成了低头哈腰的哈巴狗。于是,中国人最终就成了“顺民”。这种“顺”一直“顺”到了今天,“顺”到了普通人见到公权力的拥有者,无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外国人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人:在明朝、清朝的时候,老百姓如果是和自己人在一起时,还能感觉他们都是正常人,有正常人的情感、自尊,一个个谈笑风生。可是,一旦见到官员,马上就低头哈腰奴气十足,立马下跪,那怕朝着屁股啪啪啪地打板子,这些百姓也得感谢感谢再感谢。由此,我们终于变得没有那么多的骨气,终于变的如此“顺”而又“顺”,“顺”了再“顺”。这种“顺”表现在家庭之中,对内,往往是家长作风,要求子女等晚辈“顺”自己;对外呢?则是另一副软骨头,哈巴狗一样。所以啊,当我看到这样一份中国国家形象报告的时候,特别是看到“温顺”这两个字的时候,说实在话,我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
从现在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温顺”中的“顺”,恐怕并不是公权力“顺应”私权利,而依然是自宋以降的那种民“顺”官的“顺”。
我今天想强调的是,中国人的“温顺”应该回到正常轨道。“温”,是我们要讲文明、讲规则。如果遇到了公权力不讲文明、不讲规则,则我们未必要“温”。如果说要“顺”,必须要官“顺”于民,社稷“顺”于民,真正把百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这种“顺”,才能真正树立起我们的国家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我们的民族自信,才能让我们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真正变成价值恒久远的精神财富。我希望中国人的“温”能体现在温和上,而中国人的“顺”应体现在规则上,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国家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所以,在节目的最后,我希望大家有空时多读史书,看看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什么样的国民性。在大唐大汉的国民身上,又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值得今天的我们追随的高尚的、自尊而独立的国民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再看看,自从宋朝以来,我们的民族究竟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再拥有孔武有力的国民性,也不再拥有恢宏大度的国民性,还不再拥有独立自尊的国民性,而最终成了人人自称“奴才”、喜称“奴才”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