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和利益集团,中国近年有些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彰,和利益集团的阻扰有关,也和改革者是否具有“志士仁人”的精神有关。新一轮的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选拔一批认同改革、信奉改革的人,让他们作改革的执行者、推动者和坚守者。更要让社会大众切实享受改革成果,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扩大改革的受益者,通过增大改革的受益者,进而造就更多的改革支持者和守护者,造就更多愿意为改革作出牺牲的人。
助力改革目标
新一轮改革主要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保和党建等六大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子目标,对于其中的一些改革目标,儒学能贡献自身资源,这里以社会比较关注的三个改革举例。
第一,社会治理方面。在社会治理上,传统儒家的乡村自治、家族自治传统能提供启发。相对今天来说,传统社会政府官员在社会大众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能维持社会的良好运转和稳定,也能较好解决社会矛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和借鉴。
第二,环境保护方面。这方面的资源儒家是很多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水草木和人一样都富有生命和灵性,不能随意破坏。
第三,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正参照西方福利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但西方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已经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其弊端暴露无遗。如果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建立西方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的压力得有多大?这样的制度即使建立起来又能运转多长时间?须知,中国已经为养老金不足而发愁,政府更开始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相反,儒家的家庭养老传统和对弱势群体予以关注的仁政则富有启发性,中国应改变无论贫富,一律给予保障的西方式福利制度,国家应只对弱势群体予以保障;富人阶层应以家庭保障为主,中间阶层则给予部分保障。
推动民族复兴
中国新一轮改革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而进行的,然而民族复兴的条件,除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外,还需要文化复兴,没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国家不能称为真正大国。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许多西方人眼里,他们也愿意称呼中国为儒教国家、儒家中国,儒家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因此,中国软实力建设、中华文化复兴离不开儒学;甚至可以说,没有儒学的复兴,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复兴。
不过,基于儒学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目前儒学离复兴的目标还比较远,但改革为儒学复兴提供了一个机遇。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的兴盛都和时代变革有关,汉武帝的治理变革推动了汉代儒学的发展;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促进了北宋理学的诞生;近代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并激发了现代新儒家的思考。从研究的角度看,改革中,社会的状况、问题、矛盾会更加真实地暴露出来,社会的渴望和需要会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的现实易于激发研究者的理论思考,也利于他们从社会的渴望中获得推动儒学发展的灵感。因此,新一轮改革对儒学来说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儒学在为改革贡献资源的同时,改革也能促进儒学的发展。事实上,文化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的衰落必然预示着民族的衰落;相反,文化的兴盛也必然会助力民族的强盛。儒学的复兴正在途中,它对民族复兴的贡献也一直在进行中。
(作者是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