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内,因有著名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而得名。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在五台县,校园内盛行举办“谢土”仪式,校领导焚香点蜡,甚至下跪祭拜。逢每年一度的这种仪式前,老师要凑份子,自备纸元宝送到学校。多名当地中学生称,学校“谢土”前,老师还会给学生发纸,
让他们在下课期间叠纸元宝。对此,多所学校校长表示,“谢土”旨在祈求师生平安。(1月13日《新京报》)

1月3日下午2时许,五台县实验小学,一些老师手提成袋的“纸元宝”走进校园。

1月2日,五台县教师进修学校内,办公室门头上贴着“符纸”。
五台县宣传部工作人员王光宏称县政府建公园时,“法事”刚做完,西方天空出现一条“龙”,他用相机拍了下来。但多名当地居民称,所谓“龙”其实就是云。

1月3日下午5时许,五台县实验小学校园内,一名教职工将桶装机油淋在用木炭垒起的“旺火”堆上,为其助燃。
若仅从字面来理解,谢土,其实就是“感谢土地”的意思,表达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它所对应的,或正是赓续千年的“祭天”传统,其功能,也无非指向着“事神致福”,祈佑安稳等美好价值。这正如当地多所学校表示的,“谢土”旨在祈求师生平安。
如果生硬地将此种活动以“迷信”之名禁入学校,恐也有不妥:对纷繁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所谓很多时候风俗与迷信都是暧昧不清的。很多民间风俗,其实都涂抹着迷信色彩,譬如民间的“祭龙王”、“祭灶神”以及各种庙会活动等,但我们并未因为其迷信性质而将其屏蔽。其实从当地网友评论来看,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也更倾向于这是一项风俗,而非迷信。
真正的问题在于,“谢土”没错,说它是风俗也并无不妥,只是,场合不对。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现代科学文明的地方,“谢土”风俗,虽有祈福保佑的功能,但一旦上演,就要兴师动众。师生齐上,难免破坏校园读书育人的清静环境。即便如当地“初步调查”所言,在校园内已经举办过的“谢土”仪式是施工队所为,也还是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不妨作简单比附,孔子携弟子舞雩求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尔归。”舞雩求雨同样是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作为同样的教育者角色,孔子也并未选择在“杏坛”开展这一活动。教育是教育,祭祀是祭祀,楚河汉界,理应泾渭分明。
也就是说,“谢土”仪式,取向甚好,但不管是将其作为一项风俗,还是封建迷信,在校园内举行,都是极为不妥的。影响教学秩序不说,也实违科学文明的教育精神。
其实,对学生最好的管理与庇佑,最终还是要靠严格的管理与高质量的教学。祈佑活动,奉行的终究是一种有神论的“天命观”,无法代偿实在教育对学生的砥砺功能,甚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