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日前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11月12日《京华时报》)研究了“曹操”之后,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还要研究c和孔子是否为真实人物,甚至还有更庞大的计划,要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来做研究,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二是中华家族史,三是历史人物。本来,这样的研究也该是备受公众关注并得到尊重的,可事实上,却被称为“闲得蛋疼”,认为是浪费科研经费。如此反常,原因何在?
在课题组看来,研究“尧舜禹和孔子是否为真实人物”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的政治史也会因此大大地往前推进;可在许多人看来,却是没有丝毫的意义。即便是研究出孔子不是真实的人物,又怎么样?的确,从我们普通人看来,孔子是否真有其人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如果都这样的想,学术研究岂非没有必要存在?一些学术研究,可能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可如果真能够研究出一些“成果”来,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社会发展。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研究都会有成果出现。科学研究本就允许失败的。一句话,科研,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
研究“孔子是否为真实人物”为何会受质疑?其一,是因为公众不太了解研究的真正意义,因此,也更需要对公众进行科普,这也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其二,科研经费乱象让公众诟病。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科研经费中的大部分流向了何方?调查发现,有些是通过采购回扣流进了私人腰包;有的是通过劳务费流入圈内人的口袋;还有大量的资金是通过交通费、差旅费、资料费和餐费等被当事人挥霍和进入私人的账户,仅通过考察和调研之名,一些研究人员就几乎游遍了全世界。科研圈的乱象,源于一直以来缺位的监管,因此,如何监管科研经费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三,对科研人员缺乏信任。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段振豪因为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这曾经引起了很大地反响,然而,这能杜绝科研经费乱象吗?恐怕未必。一边是对科研不了解,且“学术圈”时时地透出“腐败”的气味,一边却是公众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像诸如研究孔子是否真有其人,就难以获得公众理解了。
研究“孔子是否为真实人物”是否有必要,不是我们说了算,但科研却真的很需要透明起来。“学术圈”透明起来,这无论对于学术,还是对公众来说,都是件好事。
尧舜禹是真的还是假的?
浏览新闻网页,一行醒目的标题跳入眼帘:“复旦将研究孔子和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往下读:“复旦课题组下一步还有更庞大的计划,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来做研究,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的政治史也会因此大大地往前推进。”(11月12日京华时报)
标题是有点断章取义,不过内容还是引起不少质疑。该课题组发布其对曹操家族DNA研究成果,据说解决了曹操是否抱养等三大谜团。笔者不姓曹,也不懂人类学,就此闭嘴。但对其“下一庞大的计划”中所涉及黄帝炎帝是否历史人物等内容,如鲠在喉。
尧舜禹、炎帝、黄帝,都是传说的上古人物,虽有历史记载,尚无确凿信史可证。然而,炎帝黄帝已经活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尧舜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圣人和德治天下的典范,研究他们“是否真实历史人物”,有必要吗?也难怪有网友认为此研究“吃饱了撑的”,“烧钱”。
不管今人的基因里还有多少炎黄的DNA遗留,他们的精神已经渗入到国民的骨髓里、血液中。炎黄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已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尧舜禹炎黄成为民族的象征、图腾,年年受到祭祀,“人皆可为尧舜”,千百年来激励和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炎黄子孙”作为一种巨大的感召力,成为凝聚海内外的巨大精神力量。
勇于怀疑,是一种科学精神;然而无视公众感受和社会认知,搞一些“无厘头”的研究,很难看出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有何意义。上述报道称,研究曹操的“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即便有一天,“炎黄只是传说人物”也得到国际认可,但在炎黄子孙心里,这种研究还是折腾。
童之伟:常识告诉我们,复旦研究曹操和孔子DNA基本是在骗国家经费
宪政学者再度跨行发问。前天,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称已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据悉,复旦课题组下一步计划研究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否为真实人物。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童之伟却对这项研究充满疑惑。他在微博上忧心忡忡地表示:“遗骨是否曹操的,本身就极为可疑,据此展开的研究能靠得住?常识告诉我们,这基本属于骗国家项目经费的骗局。”
宪政学者跨行发问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同时,宪政问题本身也极具开放性,人人皆可作答。在中国,军事爱好者、艺术家、性学家等等都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宪政专家。此番宪法学教授童之伟又一次扛起大旗,质问复旦。童之伟教授在微博中不仅自信求转500次,还高声质疑复旦哗众取宠:“复旦,不要把科研搞成哗众取宠博眼球!”同行傅蔚冈也来助阵。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院傅蔚冈善意提醒童之伟要慎重:“童老师,这个要慎重啊,转发超500可能有牢狱之灾。”
不少网友也对复旦大学研究曹操DNA乃至于孔子与尧舜DNA的意义感到困惑,这批好学的网友于是在知乎上提出问题,欲求相关专业人员做出解答。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成员、博士后严实对此给予了充分回应。他表示:“曹操项目本身没有提前立过项,没有专门找一块资金来做,只是顺应当时网络上要验DNA的民意,用本来用于研究东亚人群起源的大的经费来做的一小件事儿。要说这些研究有什么意义,其实跟历史学、考古学一样,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结合演化理论,我们会演化到何处去这样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以及获得能让后代生活得更好的智慧。”
严实还表示:“安阳大墓(曹操墓)的遗骨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契机宣传我们这个学科,因为公众和媒体关心这个,同时宣传这个也能让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同行了解人类学的长处而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如果有人说这是炒作也无所谓。”
对于研究经费问题,严实还另外表示:“说实话,文科就算能申请下来几万块钱经费,对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不过杯水车薪,出差采几次样就没了。我们做这事儿纯粹是赚吆喝。在中国,科研人员收入比相同学历的工薪阶层低多了,如果不是对人类学科研本身的热爱,我不会留在这行。”
据此,有网友批评宪政学者童之伟的断章取义:“没把全文读完就急于下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不好,这个研究本身的设计还是很严谨的。首先根本就没说遗骨的事,是根据家谱和史料分析在全国找了八个独立的曹氏家族测试DNA,结果发现都是同一个祖宗,这恐怕很难造假吧?然后一个曹氏宗族墓挖出来的牙齿又确认了。”也有网友嘲讽道:“童之伟教授的义举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