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指出,从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文、理科综合分值由300分增至320分。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满分为100分,降低50分。(10月22日《法制晚报》)
北京市此次高考改革的内容涉及科目分值的调整、志愿填报机会的增加和招生方案的改变,但根据各大媒体的网友评论和互动情况来看,其中最受社会关注的,是语文和英语课程分值比例的变动。大多数网友对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表示赞成。凤凰网推出了“你如何看待北京高考改革”的社会调查,7个调查题目中,有5个与英语权重降低有关,而截至22日17时,调查结果显示,19余万参与者中,83.7%的人表示赞同降低英语分值。
这次关于高考形式的一步小小的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支持,首先说明大家对于高考改革期盼之热切,其次体现出高考科目的实用性在人们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之所以被拉下高考的“神坛”,在人们看来,原因在于英语教育越来越趋向应试化、畸形化,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解自己本国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学好自己国家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中国人的国民素质、民族自信才会提升”。
对于高考的科目设置能够给国人带来多少自信,我们尚无法衡量,但是作为教学指挥棒,高考的调整确实有可能给中小学乃至幼儿教育带去传导性的影响。很多年以来,学英语“从娃娃开始”已成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针,给中国话尚未学好的孩子带去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如果北京的高考“改革”在全国推广开来,相信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压力也会适当减轻。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以母语为基础的语文科目,是否就一定能够颠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应试化和畸形化,使学生们掌握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呢?
事实上,当一个学科与中国高考联系起来的时候,人们追求的就已经不再是这个学科的精神和内涵,而更多的是一个分数,而且分值越高,分数的分量也就越重。在当前的考试机制下,高考语文说到底仍然是以应试为目的,国学的博大精深无法被一纸试卷所容纳,而我们目前语文课上以标准答案为学习模式的“填鸭式”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自由想象、讨论和创作的空间。如果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病不改,我们有必要担忧,单纯增加高考分值可能只会加重考生的应试压力。
在应试教育弊端重重的整体环境下,仅仅在表面上增加或者减少某个科目的分值,或许能够适当调整学生们学习的节奏,但高考改革的实质问题并未触及,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自由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成长和教育环境。高考改革何时触及问题实质?希望在当前尝试迈出的这一小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好学生减负、人才选拔和民族振兴的改革大计,将功利性的考试转化为长远性的个人发展和国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