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载:女儿读书到哪里,父亲苏以彬就将自己的小餐馆开到哪里。女儿高中厌学,父亲干脆关掉餐馆,和孩子一起回家复习高考。今年,父女俩一起参加高考,同时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同一个专业录取。9月2日,苏以彬将女儿送到学校,办理完入学手续。而他自己的入学手续还是一个梦想,暂时无法完成。
这位今年43岁的湖北公安人——苏以彬被赞为“男版孟母”。
有孟母的“形”没孟母的“神”
刘昌海 (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孟母更像是一位严父,而这位“男版孟母”则更像是一位慈母,孟母的教育方法很“现代”,而苏以彬的教育方法却很“传统”。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得到了截然相反的教育结果,孟子成了万世敬仰“亚圣”,而那位女儿则会在父亲离开一段时间之后,就“逃课,学习成绩急速下滑”。
我们总是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孟母就完全做到了“授之以渔”,而苏以彬则只是在“授之以鱼”。可以说,历史上的孟母堪称是一位环境育人的教育家,而这位父亲只是既当爹又当妈的保姆。我们不能说苏以彬的父爱不伟大,他的付出不够多。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的教育手段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他只有孟母的“形”,而没有孟母的“神”。
孟母的成功之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爱,更重要的是她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养成了儿子做事有恒心,诚实刻苦的品德,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这位“三陪”父亲,只是做了女儿无怨无悔的拐杖,一旦离开,女儿很可能连正常人都不如。
对子女不必贴身盯防
罗志华(医生):对女儿来说,走到哪都有父亲的影子,生活无须独立,一切自有安排,所有的困难有人帮助解决,女儿的社会因父亲的过度参与而失去真实,她眼中的世界因离不开父亲的影子而格外单纯,不会有风雨,只会有彩虹。这对女儿的成长没有丝毫好处,有可能造就其人格的缺陷,在今后没有父亲的社会里,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子女也是如此,并且女大十八变,烦心的事不便对父亲说,她需要母亲和社会上的朋友,但因过度关心女儿,母亲离他们而去,又因父亲的过度陪护,社会上的朋友也难以真正走到她的身边。能被父亲宠幸,女儿看似幸福的,实质上却是不幸。
这位父亲的做法虽然很特别,但在独生子女时代,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家庭就这一个宝贝孩子,走到哪都不放心,走到哪都想跟着。但思想上这样想可以,落实到行动上就大可不必了。子女需要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也需要生态平衡,家长的过度参与,就是对这一平衡的破坏。
“糊涂的爱”反而伤了孩子
郭元鹏(职员):我们来注意这么几个细节。一是,一个小学,孩子就换了三家学校;二是,为了陪孩子上学,和妻子离了婚。一个家庭走到这一步,该反思的不正是男版孟母吗?不断变换学校,孩子学习的延续性如何保障?为了陪孩子读书毅然离婚,让孩子失去一个完整的家庭。如此重压之下,孩子的心理能不能承受呢?
一个父亲这般的关注孩子,会让她失去独立的能力。这不是危言耸听,想想患个感冒都要母亲坐飞机去送药的孩子,想想因为不会洗袜子带着100双袜子上学的女孩,想想那个因为与同事无法交流而辞去工作的清华高材生的尴尬吧。不知道总是在父亲羽翼之下躲避风雨的女孩如何面对将来的社会?
孩子需要飞翔,在她需要一步步离开羽翼的时候,你却不让她学习飞翔,今后,不知道孩子还能不能飞得起来?等孩子出嫁了,父亲是不是也要把餐馆再次“迁徙”呢?其实热烈之爱已经因为过度而成了糊涂的爱!而糊涂的爱又为孩子的心插上了容易受伤的翅膀……
看点不在“陪”而在“读”
张玉胜(公务员):苏以彬和女儿一起复习、一起高考、一同被同一学院的同一专业录取的现实,让“陪读”有了别样的圆满结局。这应该是“中国式陪读”的最大亮点。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陪读”,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保障外,最根本的是陪孩子成长而不是陪孩子读书。而由家长率先垂范促成的学习型家庭,对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低估。
其实,无论是就家长辅导孩子功课需要“一桶水”的储备出发,还是从丰富人生、提升素质、弥合代沟、言传身教等角度考量,家长的充电增智都不可或缺。把陪读当“陪练”,让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良好生活方式,这应该是人们围观“男版孟母”的真正看点与有益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