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湖北经济学院的黄同学向媒体反映,自己为了办理贷款,开证明,打申请,准备了十几张材料,把学校、院系、村委会、镇民政办公室、县民政局,跑了个遍,光是公章就扣了26个!三伏天里这样折腾,有一部分申请贷款的同学办了一半索性放弃,他们觉得“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去打工挣学费。”(8月5日中国广播网)
盖26个公章到底要耗上多少时间和精力?咱们不如这样算一笔账:每盖一个章,办事人能敲开一扇扇门吧?工作人员都拿出几分钟看一下材料吧?没有个十天八天的肯定是办不下来。当然,就这样还不能算完,万一某个科室的工作人员不在,办事人员还得等着,大家也都知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章得按照顺序来盖,只要是少盖一个章,后面的手续都没有办法正常办理,只能一拖再拖。也难怪黄同学和他的小伙伴都没有了耐心,申请助学贷款的程序既然需要26个公章,办起来肯定需要搭上不少功夫,有同学半道放弃也就算不上什么怪事了。
为了保障助学贷款能够真正发放到贫困生的手中,设置相应的申请门槛完全可以理解,如果程序不严谨,助学贷款极有可能成为部分人眼中的唐僧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公平性构成威胁。不过,申请一次助学贷款竟然要盖上26个公章,助学贷款的纯洁性能够得到很大保障,可也太麻烦了吧,这分明就是打造了一个“铜墙铁壁”嘛。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黄同学并不是办理助学贷款中最纠结的人,从助学贷款政策推出之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贫困学子被数十个公章折磨到郁闷的报道,公众对此也颇有微词,为什么政策还是一成不变?今年以来,不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各地政府,都释放出了缩减行政审批的积极信号,虽然助学贷款审批只是针对贫困生这个群体,可这种程序繁琐的问题理应跟风。
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贫困生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的重要举措,在这项政策的帮助和鼓励下,很多贫困学子得以继续学业。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因为贫困生这个身份的存在,很多寒门学子在申请贷款时也承担上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如果程序简单也就算了,可动不动就需要盖数十个公章的做法,难免会触碰到这些贫困生的心理底线,如此一来,对他们的成长可是非常不利。
毫无疑问,26个公章抬高了助学贷款申请的门槛,对黄同学这种贫困学子带去了太多压力,而为了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尽快精简这些繁琐的程序。当前,各地都建立起了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中心,助学贷款这项工作也应该借鉴这种模式,让学校、街道(社区)和民政等部门接手办理手续的工作,让贫困学子少跑一些路,少敲几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