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6月7日,几百万高考学子,在同一时间,走进各自的考场,去应答那些并不见得科学准确的试题,从而迈出他们人生的关键一步。我曾想象,若把所有高考考生入场的情景,摄成一张图片,那是何等的壮观,一定又是一个世界第一。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科举制的延续,就其本质而言,几乎没有区别,只是今日考试弊端更为突出罢了。
据史书记载,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终,延续了1300年。我十分羡慕生活在科举时代的平民寒士,他们虽然资产微薄,生活辛苦,身份低微,但他们有与豪门贵族公平竞争,一决高下的平等机会,他们不需红色血统,不用金钱敲门,不送美色诱饵,只靠寒窗苦读,凭自己胸中所学,科举应试,即能跻身上流,进入仕途,施展抱负,名满天下,此举何其壮也。可以说,科举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公平平等的竞争机制。难怪美国汉学家顾立雅说,中国的科举制的重要性超过了“四大发明”,中国的科举制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当然,科举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弊端,而反对科举制的人士,放大了这些弊端,顾炎武就深恶清朝科举的八股文,认为其害甚于焚书。而一些文人,也因自己不能写八股文而未能中举,则肆意反对科举制,蒲松龄的《聊斋》首先发难,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紧随其后,加之西学渐侵,张之洞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打着育人,取材“合于学校一途”的旗号,奏请立停科举,至此,堪称“世界最大贡献”的科举制夭折。
改革开放之后,高考之热,甚于科举。而教育部在完善高考制度过程中,却凸显了科举具体实施中的弊端,今天的高考,只是在考场形式上,还看得见一点公平竞争的影子,而高考过程的链条,几乎都是灰色的了。推荐上学,自主招生,分配指标,以钱买分,哪个环节不是为腐败打开方便之门,不隐寓着高考的黑洞?
现在一些学校,几无“教”、“育”可言,从小学始,学校成了应试训练所,学生的人格精神,道德培养,身心成长,变成了哄骗社会舆论的幻术,而学校处心积虑追求的是学生考卷上的一组阿拉伯数字。小——初——高——大,这三级升学考试,成为学校唯一的目标,学生也不再读书,而是在题海里漂来漂去,每天重复着一套套应试试卷的训练,与机器人无异。
高考前夕,众多考生和家长祭拜孔子祈福得高分
科举时代的学子,苦读典籍,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当他们走向考场时,其人已是一个饱读经书,人格完善,志向远大的可用之材,中华民族后三分之一的历史进程里,那些治国安邦的名臣贤相几乎都是出自科举场中。
历史的反差出现了———科举制造就了名臣贤相,而今天的“高考”制度,锤炼出一批应试之才,根源何在,令人百思难解。在《论语》中,有一句是孔子表明自己对文化发展看法的语录,信手拈来,以解答上面的疑惑。论语曾经有云: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者为己”何谓,即欲得之于己也,把书中之精华,化为己身之精血,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精神,完善自己的道德理念,砥砺自己的意志品质,丰富自己的济世才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锤炼成“圣”“王”兼修的人。
“学者为人”何谓,即欲见知于人也,把读书视为脂粉,涂抹于面而见悦于人,把读书视为附庸风雅之举,而无修身养德之实,把读书视为哗众取宠之本,而不求治国安民之道。朱熹《论语集注》说,凡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未有孔子此言“切而要者”。我套用朱熹的话,今者论“高考”“得失之际”,未有孔子此言“切而要者”。
在而今高考制度下,各级各类学校,把考卷上的一组阿拉伯数字,作为唯一的硬性指标,学生读书纯粹是“为人”而读,他们为学校的升学率而读,为家长薄薄的面子而读,为赚得他人羡慕的眼球而读,故而,学生在校不能称为“读书”,只不过是在训练自己提升得分技巧罢了。当我们鞭挞科举制的“八股文”时,我们自己却创设了最大的“八股文”试场。
“润物细无声”,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而今天学生在校已无“书”可读,他们只有一套套试卷,学校已不是育人的苗圃,而是应试考生的集训营。悲哉,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