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老宅历经地震巍然屹立,7户张姓人家在这里平静生活,成为芦山灾区的奇迹。“张家大院”坐落在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东南的一处山脚下,上下两层,木瓦结构。与周围民房或倒塌、或开裂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几页瓦片外,其他几乎完好无损。
茅以升建造的钱塘江大桥至今岿然不动,都江堰工程在汶川大地震中安然无恙,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被称为“桥神”……每当此类“建筑奇迹”横空出世,公众总是唏嘘长叹,艳羡追慕,陷入深重的建筑质量焦虑中:什么时候,我们的建筑水平也达到这种“古代化水平”呢?
若论建筑材料、建筑思想、建筑规划和建筑器械,我们比先人先进多了。特别是和古人相比,单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高强度材料的普及化,我们的建筑,应该比先人结实很多。可为什么当今的建筑屡屡不如前人呢?这无疑在警示我们,对于建筑质量,仅仅关注硬件是不够的,更要注重软件,比如建筑责任心、安全敬畏感,用料和施工的一丝不苟,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负责态度。如果没有这些坚定坚硬的建筑思想和信仰,任何现代化的材料的建筑效应,就会大打折扣。在建筑牢固和质量面前,良心和责任有时更重要。
可看看我们当下的建筑发展,诸多工程政府更看重政绩效应、经济效应,监理徇私舞弊,包工头偷工减料,建筑师心不在焉,建筑从业人员多有浓郁的商业、投机思维,最起码的建筑责任、建筑信仰、安全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扔到了一边。当年的“屋坚强”在建筑过程中,如果也有这种偷工减料、心不在焉等,创造所谓的抗震奇迹,根本就不可能。
与其进行空洞的追慕,不如多借鉴这种货真价实的建筑信仰、建筑责任感:从物欲崇拜中走出来,多一些建筑责任和精神担当;从暗箱操作中走出来,多一些坦荡阳光和光明磊落。换言之,每一个工程细节都有货真价实的认真较真,每个施工者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工程声誉,每个责任人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工程质量。时时刻刻带着建筑良心和责任上路,我们也能创造出“现代版的屋坚强”,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和灾难的考验。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