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调整”“转变”,在海外媒体关于两会财经热点的报道中,这类动态词汇频频出现。全世界都在琢磨,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这些新变化,对全球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扩内需———新的全球经济活力
“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对于中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华尔街日报》给出如下解读———中国政府决心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
当前,一个全球共识是:发达市场高消费、新兴市场高出口,发达国家高负债、新兴国家高储备的旧有世界经济循环存在严重失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供”,外国“求”的模式难以为继。
两会传递出的政策信息预示着,中国将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开拓内需,在自身努力转变发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创生更多全球红利。
中国需求带动其他国家对华出口,出口拉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增长又使这些国家产生对中国产品新的需求,中国因而得益并促生更多对外需求……在国际投行高盛的分析中,世界经济有望形成一种基于“中国需求”的新循环。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中国具备的最有利条件是拥有巨大的内部市场。”而激活这个巨大市场的一把钥匙,正是两会热议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
中国城镇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据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测算,城镇人口每增加1000万,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而随之配套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将刺激内需的强力释放。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白乐明告诉记者,中国城镇化对全球是重要机遇。“城镇化会拉动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给外国高端技术类企业提供更多机会。随着更多农民进入城镇,中国的居民消费总量会逐渐提高,内需扩大,又会给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外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中国经济调结构———新的全球产业“红利”
“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审议中,着重谈及中国产业现代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做强先进制造业;通过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在全球产业和价值链中不断上移挺进的过程,既是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技术竞争的回应,也将在客观上助推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结构变革,重塑全球共赢的新格局。
印度学者费尔南迪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集中度在降低,这对周边地区是实质性利好。”
而在拉美专家弗拉加看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能带动邻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还可以在产业分工中腾挪出更多机会。像墨西哥这样在对美贸易上与中国存在竞争的国家,未来有望填补中国产业链上移后留下的“空间”。“补位”之外,还有“衔接”。从两会勾勒出的大图景可以看出,中国将通过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欧美企业拥有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清洁能源等先进技术,可以嵌入升级中的中国经济程序。“产业升级背景下,跨国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不同地域都能找到大把机会,英国企业应该抓住契机,进入这些高附加值行业。”伦敦市长经济顾问李籁思的眼光很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