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允 本报通讯员 庞磊
2012年是全市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一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社会风尚良好、人文气息浓郁、文化事业兴盛、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我市成立了以马平昌书记、梅永红市长任主任的济宁市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文化强市建设强力推进。
文化事业建设全面提升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大院6000余个、农家书屋5800余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都已实现全免费开放。组织开展了“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覆盖12个县市区。乡镇、村级层面的“百姓大舞台”正式启动,今年年底前将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市总用户数已达1776214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7.96%。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共放映公益电影75672场,观影人数达1500万人次。我市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为4600套,目前任务已全部落实到户。起草了《济宁市“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至11月底已完成公益戏曲下乡演出856场,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902场)的95%。按照省新闻出版局统一部署,为我市4000名农民工兄弟赠送了图书消费优惠券。合理分配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财政扶持资金90万元,更新了450家书屋。
备战十艺节取得佳绩。我市着力打造了一台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该剧目被列为十艺节山东省重点加工提高剧目后,以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契机,在市区、邹城、鱼台、金乡进行了巡回演出。我市平派鼓吹乐《赶山会》参加群星奖音乐类全国复赛,在全国104件作品中排名第4;广场舞蹈阴阳板《雩》直接进入了全国十艺节的决赛。另外,我市在曲阜杏坛剧场圆满承接了全省备战十艺节广场舞选拔赛,声远舞台升级改造正加紧进行中,12月月底前将完工。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的实施。成功组织召开了“济宁文化发展高层研讨会”,参加了文化建设“突破曲阜”的各项文件和推进措施的制定工作,并全力付诸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文化产业大项目建设效果明显。按照全市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要求,每月对全市16个在建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调度,建立了大项目进展情况台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产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成功举办了“全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展”和“庆祝十八大喜迎十艺节孔孟之乡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7月5日配合市委宣传部在北京举办了“2012济宁(北京)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现场推介了112个我市文化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总投资740亿元。共签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58个,总投资额680亿元,其中,投资过100亿元的1个,过10亿元的23个,过5亿元的13个,过1亿元的15个。对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播影视管理不断加强
出色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规范广告播出管理秩序,纠正了四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播出广告的行为,加大对非法设立电视台的查处力度。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二次党代会、市人大政协两会、全市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立说立行转作风、驻村帮扶服务群众、加快大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管理年、学雷锋做济宁好人、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等一系列战役性宣传和重大活动宣传,为推动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起草了我市文艺院团改革方案,多次召开不同范围的会议,对《改革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并充分借鉴我省其它地市和外省市改制院团好的经验做法,对《方案》做了多次细化完善,并提交市委宣传部。配合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了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题会议。由市领导牵头,专题研究讨论《改革方案》,并与市人社局、财政局、地税、国土等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对接,对《方案》多次修改,并征求了各相关部门意见,呈报市主要领导。做好改革院团的清产核资、审计、资产评估等改革准备。成功组建了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将市直三个剧院和三个剧场统一整合,顺利组建了济宁演艺集团,圆满完成了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目前集团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已完成。
新闻出版版权事业新发展
做好文化行政许可工作。实行“限时办结”制,全年共受理各项业务1804件,接待企业来电、来访咨询千余人次,群众满意率达到了100%。做好广播影视许可。为济宁广播电视台申办了生活广播播出频道(FM107),为持证的6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进行了业绩核准,为两家影视制作公司在我市拍摄影视剧办理了备案,为两家五星级宾馆申办接收境外电视许可证进行了初步核准。加强新闻报刊和出版发行管理。对全市235名记者、13家报刊、辖区内记者站进行了严格审查,全部一次通过省局年检;今年共审批一次性内部资料出版物45种。对全市704家印刷企业、520家发行单位进行了核验。积极推进网吧连锁整合。制定了《推进网吧连锁整合工作程序》,召开了“推进网吧连锁整合工作会议”,截至目前全市网吧连锁率达到了6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全市已确立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163个、县级项目626个,已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88人、县级传承人232人。编辑出版了2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0余个大中型非遗博物馆。4家单位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获得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2012年是全市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一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社会风尚良好、人文气息浓郁、文化事业兴盛、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我市成立了以马平昌书记、梅永红市长任主任的济宁市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文化强市建设强力推进。
文化事业建设全面提升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大院6000余个、农家书屋5800余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都已实现全免费开放。组织开展了“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覆盖12个县市区。乡镇、村级层面的“百姓大舞台”正式启动,今年年底前将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市总用户数已达1776214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7.96%。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共放映公益电影75672场,观影人数达1500万人次。我市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为4600套,目前任务已全部落实到户。起草了《济宁市“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至11月底已完成公益戏曲下乡演出856场,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902场)的95%。按照省新闻出版局统一部署,为我市4000名农民工兄弟赠送了图书消费优惠券。合理分配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财政扶持资金90万元,更新了450家书屋。
备战十艺节取得佳绩。我市着力打造了一台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该剧目被列为十艺节山东省重点加工提高剧目后,以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契机,在市区、邹城、鱼台、金乡进行了巡回演出。我市平派鼓吹乐《赶山会》参加群星奖音乐类全国复赛,在全国104件作品中排名第4;广场舞蹈阴阳板《雩》直接进入了全国十艺节的决赛。另外,我市在曲阜杏坛剧场圆满承接了全省备战十艺节广场舞选拔赛,声远舞台升级改造正加紧进行中,12月月底前将完工。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的实施。成功组织召开了“济宁文化发展高层研讨会”,参加了文化建设“突破曲阜”的各项文件和推进措施的制定工作,并全力付诸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文化产业大项目建设效果明显。按照全市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要求,每月对全市16个在建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调度,建立了大项目进展情况台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产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成功举办了“全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展”和“庆祝十八大喜迎十艺节孔孟之乡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7月5日配合市委宣传部在北京举办了“2012济宁(北京)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现场推介了112个我市文化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总投资740亿元。共签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58个,总投资额680亿元,其中,投资过100亿元的1个,过10亿元的23个,过5亿元的13个,过1亿元的15个。对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播影视管理不断加强
出色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规范广告播出管理秩序,纠正了四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播出广告的行为,加大对非法设立电视台的查处力度。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二次党代会、市人大政协两会、全市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立说立行转作风、驻村帮扶服务群众、加快大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管理年、学雷锋做济宁好人、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等一系列战役性宣传和重大活动宣传,为推动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起草了我市文艺院团改革方案,多次召开不同范围的会议,对《改革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并充分借鉴我省其它地市和外省市改制院团好的经验做法,对《方案》做了多次细化完善,并提交市委宣传部。配合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了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题会议。由市领导牵头,专题研究讨论《改革方案》,并与市人社局、财政局、地税、国土等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对接,对《方案》多次修改,并征求了各相关部门意见,呈报市主要领导。做好改革院团的清产核资、审计、资产评估等改革准备。成功组建了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将市直三个剧院和三个剧场统一整合,顺利组建了济宁演艺集团,圆满完成了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目前集团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已完成。
新闻出版版权事业新发展
做好文化行政许可工作。实行“限时办结”制,全年共受理各项业务1804件,接待企业来电、来访咨询千余人次,群众满意率达到了100%。做好广播影视许可。为济宁广播电视台申办了生活广播播出频道(FM107),为持证的6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进行了业绩核准,为两家影视制作公司在我市拍摄影视剧办理了备案,为两家五星级宾馆申办接收境外电视许可证进行了初步核准。加强新闻报刊和出版发行管理。对全市235名记者、13家报刊、辖区内记者站进行了严格审查,全部一次通过省局年检;今年共审批一次性内部资料出版物45种。对全市704家印刷企业、520家发行单位进行了核验。积极推进网吧连锁整合。制定了《推进网吧连锁整合工作程序》,召开了“推进网吧连锁整合工作会议”,截至目前全市网吧连锁率达到了6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全市已确立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163个、县级项目626个,已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88人、县级传承人232人。编辑出版了2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0余个大中型非遗博物馆。4家单位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获得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