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在13日举行的一个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网络慈善”已经成为中国慈善组织推广慈善项目和普通民众参与公益慈善的首选平台。
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在世界各国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中国,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社会财富分配和社会资源重组的一种重要途径。
詹成付介绍说,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捐赠意识不断提高,捐赠统计工作的不断完善,中国年度捐款额近年来表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
公募基金“联姻”网络慈善,纳雍县昆寨乡长丰小学的孩子们在乒乓球台前享用免费午餐
詹成付说:“从捐赠总额来看,从2006年的12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845亿元,6年间我国年均捐赠收入超过66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62.71%。期间,2008年和2010年,由于发生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特大自然灾害,中国慈善款物捐赠总额均超过千亿元。总体来看,增长势头非常明显。”
詹成付同时表示,中国慈善资源的分配也更趋于多元化。善款流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自然灾害救援和扶贫助残、尊老爱幼,而逐渐延伸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体育等社会公益领域。
而随着网络技术和手机终端的普及,以及在线支付技术的日臻成熟,“网络慈善”已经成为中国慈善组织推广慈善项目和普通民众参与公益慈善的首选平台。詹成付表示,以微博、QQ、MSN等即时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不仅降低了慈善组织的项目推广成本,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降低了普通人从事公益的参与门槛。
詹成付说:“比如以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营养午餐的“免费午餐”项目,以及以帮助尘肺病人治疗的“大爱清尘”项目就是以微博等互联网工具为载体,以准确的需求定位和专业的操作方式,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切实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项目已经蔚然成风。新媒体在公益慈善中的应用,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