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充满商机,商家绑架节日。又到端午,又见“天价粽子”:北京“故宫督造”的粽子卖到1880元,武汉某粽子礼盒更是高达2888元。(6月19日《中国经济周刊》)
不知从何时起,在“粽子大战”的炮轰下,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过端午,仿佛就只剩下买粽子、吃粽子、送粽子。“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的多彩民俗,被粽子抢走了风头,遮挡了光芒。
端午,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何以蜕变为肤浅露骨的“吃喝节”“消费节”“送礼节”?这与商家的过度包装、炒作、促销不无关系。为迎合消费者的虚荣心,他们往往挂着文化的羊头,卖着伪文化、没文化、反文化的狗肉。
仍以粽子为例。现在,不少粽子动辄一盒数百元,甚至上千元。高企的价格,很大一部分来自豪华的包装和所谓的品牌。而真正用来包粽子的糯米、粽叶等原料,成本不过几毛钱。巨大的利润空间,助长了商家自由定价,漫天要价。
另一方面,高价粽子已不再是“纯洁”的粽子,而是扛着粽子旗号大打擦边球,捎带了集烟、酒、茶等“配套产品”于一体的大杂烩。特别是在那些名烟、名酒、名茶扎堆的粽子礼盒中,粽子反而成了配角,成了摆设,成了噱头。
商家裹挟消费者玩粽子的“饥饿游戏”,使原本裹满真情的粽子,如今变得薄情;原本象征文化的端午,如今缺少文化。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思,亟需引起重视。
粽子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生产起来也不需要什么特技、用不着什么秘方,充其量只是端午众多文化元素的一个符号,只是过端午节的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将其金钱化、奢侈化、功利化。
事实上,从包粽子用的糯米、粽叶、草绳来看,传统的粽子相当朴素,浑身都是原生态、纯天然的低碳环保材料。古人更注重包粽子的过程、内涵和体验:自己动手包粽子,不仅节日气氛更浓厚,而且更能传承文化、传递真情。
端午节不仅仅是放假吃粽子,还有许多更具价值、更有意义的传统习俗,需要人们薪火相传,世代弘扬。比如,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团队精神;以艾草驱虫防病、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创新精神……
端阳生正气,黄钟荡九歌。端午,中秋,春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生生不息九死不悔的优秀文化基因。它们,冶炼出民族性格的钙质,升华着人文精神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