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改变了世界,可筑长城的劳动者不是快乐的,创造兵马俑的劳动者不是快乐的,修建金字塔的劳动者不是快乐的。那是被迫的劳动,是劳役。那时,不劳动,处境会相当惨。
但有劳动者是快乐的。先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歌“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捋之……”;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通过劳动收获自家庭院的绿树红花,欣然写下诗作“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而黄梅戏《天仙配》中所唱“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憧憬的是男耕女织的美好场景——劳动着、快乐着。
显然,先民在衣难蔽体食难果腹的情况下,历尽艰辛打到猎物采集到粮食,必然欢欣鼓舞,但衣食无忧后,他们不会再为打猎而快乐;王安石已是衣食无忧,奈何仕途不得志,但他如果没有被罢相而隐居,也不可能“花木成畦手自栽”;而董永和七仙女正是刚刚成家的小夫妻,七仙女刚刚逃离天宫的束缚、董永喜得美娇娘,未来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包括劳动,但他们如果儿女成群后,也难有闲情再唱“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劳动是能够快乐的,但快乐是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不同层次的需求中对“快乐劳动”有着不同的解读。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如果没有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的物质资料,吃不饱穿不暖,衣食住行没有依靠,劳动还何谈快乐?其次是安全需求,劳动成果让人有了生活保证,让人不需要过于担惊受怕。第三是归属与爱的需求,人们通过劳动,归属团体、得到感情,它带给人的快乐是巨大的。第四是尊重与地位的需求,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会让劳动者更有快感。
人类最高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当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时,人类必然要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得到自我满足。
当今社会,劳动显然还没有成为第一需要,但劳动者已进入第三、第四层次的“马斯洛需求”——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与地位。劳动创造财富,所以我们不鄙视金钱、不厌恶财富,但不能让“物质主义”放声高歌;我们鼓励多劳多得、兼顾公平,但对那种希望不劳而获宁可躲在宝马车里哭泣的人,连自行车也没有。唯有如此,劳动者才会因劳动而有归属感,才会得到尊重,也才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