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刚刚结束的2012全国“两会”上,茅台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提出禁止公款消费茅台酒的4点建议,并称“茅台酒10年来价格涨了10倍,背后推手就是公款吃喝”。一时间,茅台成为众矢之的。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前夜,茅台酒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以此互为敬贺。据中新社报道:开国大典当晚的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主酒为茅台。国运兴,国酒兴,当年为红军疗伤洗尘的茅台酒终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喜酒”。从那以后,贵州茅台便成为中国的国酒。
茅台一个生产成本不到百元的白酒,成为一直以来的国酒,如今的价格是一路疯长,成为售价几千元的名酒。其原因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更有“国酒”这一称呼的推波助澜。官员招待往往是畅饮“贵州茅台”。如此导致昂贵的茅台一直受到公款消费的青睐。
前段时间的茅台申请成为奢侈品事件再次让茅台被推上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据了解,这不是茅台的首次“申奢”,从2009年迄今,茅台集团已连续三年向发改委申报奢侈品牌,但却一直未能如愿—发改委不批准。而在两会上,政协委员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更是让茅台成为一时的焦点。
中国的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近年来我国多次关于三公消费的廉洁和透明化效果还是不怎么明显。而公款消费茅台则是其中一大诟病,拿着纳税人钱的许多官员花钱从来都是大手大脚。不管大大小小的接待一律住当地最豪华的宾馆酒店,大摆酒席,席间消费高档次的茅台酒,这已然成为官员间活动的“标配”。
有人说,官员间的接待场面体现的是一个地方政府部门的形象,不可轻率马虎、敷衍了事。但过度的奢侈浪费带来的更多往往是负面效应,会让国内外人们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政府部门的行事之风。
1964年春,周恩来出国访问后回到成都,第一餐饭是四菜一汤,周恩来一看,就说:菜多了,吃不完浪费,要注意节约,吩咐服务员端一个下去,晚餐再热上来吃。有一天夜里,工作人员看他工作到深夜还未睡,就做了一小碗银耳羹端上来,周总理一面感谢,一面说:“这个价太高,我不吃,以后不要搞了。”服务员说以后不搞了,这一回请总理吃了吧。结果,周总理还是未吃。
现在的官员奢侈之风盛行,而相对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难道他们不会感到惭愧么,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官员肆意挥霍公款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厘随之放任而行,而是应学会行使我们作为国民的监督权利。不过,这还不够,相信也只有在相关监管部门尽力的监管下,如此奢侈之风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