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中国与美国已经就电影工业交流和电影文化发展等相关问题达成了部分协议。
1、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
2、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3、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梦工厂也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在上海联合创办总资产3.3亿美元的动画企业,打造一个“东方梦工厂”。中方将持有55%的多数股份,美国梦工厂持45%。
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剧照
每年引进电影将由20部增至34部
消息经网络发布后,立刻引发业内人士在微博上的热议:有人觉得这次“狼真的来了”,但也有人觉得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不见得是坏事,更举例说:“台湾电影被好莱坞灭了那么多年不也重生了么?”
直接摧毁中国电影?
这个消息对影迷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国产电影来说,有可能受到致命的冲击。星光国际传媒董事长王喆在微博上表示“国内电影公司往后的日子更加艰难了”。香港银都机构内地宣传负责人张帆表示,这样有可能“直接摧毁目前中国电影制片工业的半壁江山,希望大家团结努力拿产品争气,演员们都理性报片酬,如果电影产业倾覆,谁都无法幸免。”
“是好事”
也有导演认为“是好事”。高群书表示:“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国电影虽暂有疼痛,长远来说,是好事。”曾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有过深度合作的导演何平表示,眼下考验的是华语电影的坚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电影界大腕们都说值得期待,老百姓就更高兴了。说实在的,中国改革往往是外部力量逼出来的,电影亦如此。这叫绝地逢生。
“有什么好怕?”
香港导演王晶也对这件事发表了看法:“消息指分账片会増加50%,众人马上大呼小叫,痛哭有之,悲愤有之,好像国片的2012真的来了。其实美国片能在国内过亿者也就二十部左右,试想去年有哪一部商业大片中国内地没上?就是有,不是过不了审就是题材不对口味,你的片要是遇上money ball或者help之流,又有什么好怕?”
院线有点烦
尽管中影集团发行放映公司第二经营中心主任张大勇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忧虑的态度,称“很多院线和影院要先疯了!”但星美院线老总覃宏表示:“星美将继续加紧盖影院(不会影院也全面开放外资吧?)放弃制片?不会!我始终认为我们应坚持本土文化、本土电影 当然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好多应向好莱坞学的地方,我们不会永远拍不出世界公认的大片吧。”
观望
还有部分业内人士持观望态度,“光增加名额,审查不放开有鬼用。”,“电影创作的审查制度是否也会相应松动??否则的话,一干电影同仁戴着镣铐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特种兵贴身肉搏,想象一下这悲壮的场面,倒也挺美国大片儿滴!!”“如果不在审查体制和分级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革,中国电影,不要死得太快哦!靠古装片是救不了中国的……”本版撰文 记者 何娅
好事?坏事?
好莱坞喜疯了
此外,美国媒体分析,此项协议的通过将会为美国电影产业带来每年数以亿计美元的收入增幅。在分账比例提高12%以后,每一部好莱坞电影有望在中国多获得2000万到4000万美元的票房提成,而3D制作电影和IMAX电影也将会在中国获得更高的收益。
美国电影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协会MPAA主席与执行总裁更高呼“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这对于美国电影产业和那些成千上万、为美国娱乐工业服务的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消息!”
进口大片见证开放心态
《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大片以250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第一个票房奇迹
1998年引进的《泰坦尼克号》以3.2亿元票房创造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纪录
2001年,获得1.05亿元票房的《珍珠港》开发了我国市场的暑期档
2003年,《黑客帝国Ⅲ》成了首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获得8000万元的票房
1994年11月中旬,由中影集团公司进口,第一部与外商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郑州、重庆、广州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观众人次达139万,以2500万人民币的收入创造了进口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
这部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影片在政策的护佑下进入电影院,为当时已门可罗雀的电影院找回了人气。观众被影片中那花了150万美元拍摄的,一辆飞驰的火车撞翻了一辆囚车的镜头惊得目瞪口呆。据说当该场面出现时,大部分观众都下意识地抓牢了座位扶手,可见观众对此类大制作影片的新鲜感。影片中的一幕幕惊险场面也让国内观众终于看到了好莱坞式的特技效果和戏剧张力。随后,一批代表着当时最高艺术、最新技术水平的影片相继进入中国。人们纷纷涌入影院,看《真实的谎言》里的人怎么飞出去,看《生死时速》里的飞车。一部动画片《狮子王》,在中国就创下了1400万元的票房,而一部国产片的票房要达到100万元都相当困难。
《亡命天涯》以电影的方式让国人开了眼界,使国人对世界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眼花缭乱的特技、飞车、爆炸、枪战场面不断冲击我们的视觉,相比一些国内影片的舒缓、内敛,好莱坞影片更富于激情和速度,而这正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从此,“大片”的概念在国人心中扎下了根,而这一概念在电影界人士那里有一个更专业化的名词——“分账大片”。
“分账大片”,英文表述为 box office spilit,直译便是“票房的撕扯”。“分账发行”,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个新名词是为激活中国电影市场而被中国官方和电影业界引进的。十四年师夷长技,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如当初期许的那样起死回生,应当说,“分账大片”功不可没。
在《亡命天涯》之前,没有一部进口影片被称为“大片”。事实上,从1949年到1976年间,中国一直有进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之外,就是“买断”发行,用来“买断”国外影片的通行价格是2万美元。
以这样的价格买进的影片,自然只会是三四流的影片。北京新影联院线发言人高军回忆说:那个时候很多电影从业人员都私下认为,中国观众是世界电影的“二等公民”。
改变国内电影市场困局的转机便出现在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持续萧条,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当年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这十部影片当时就叫“两个基本”进口影片。
当时,《亡命天涯》在北京的上映还经历了一些波折,这其中涉及到利益关系方的激辩和争论,不过最终这一“首部进口分账大片”还是在1994年11月12日得以复映。有意思的是,当天的电影海报上还写有“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的宣传语。这一景象构成了一种最独特的时代记忆。
中国电影的每一次飞跃必然是体制改革和政策不断放开的结果。因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重新来谈引进“分账大片”,无疑更有深刻地社会意义。“分账大片”引进14年,中国电影市场起死回生,大片的轮番轰炸及其宣传效应将观众重新拉回了久违的电影院,让电影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当中。“分账大片”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将步履维艰的国产片推向了更为尴尬的境遇,但却培育了中国观众,更从方方面面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终于,中国式大片和中国电影的总体竞争力也在“重压”下杀出了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