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海市某晚报报道称:青浦区大盈镇天一村原有“孔子衣冠冢”一座,明清间并建有孔宅书院、大殿、退省斋、御书楼、万卷堂等建筑群落,现所有建筑及所谓“衣冠冢”均遭毁圮,仅剩2棵千年银杏树。于是该区民进支部提案恢复重建,云云。对此,我认为此复建提议乃无意义之劳民伤财之举。
首先,尽管有《青浦志》作“史料”支撑,但我认为此处的所谓“孔子衣冠冢”,乃是古人附会之淫冢,当初就是不靠谱的东西。孔子病逝于公元前479年,他在鲁地(今曲阜)有正式的墓葬地,其实其他地方无须再立衣冠冢;而据报道称,青浦的这个“衣冠冢”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也就是说,孔子死后,他的“衣冠”要足足被“保存”1085年不朽坏,才能由他的第34代孙孔祯任苏州长史时携至青浦建“衣冠冢”于此。这种事本身就得怀疑,因为孔子并非奢华之人,其衣冠质量不会非常好,孔子死后,他后人在那个年代保管衣冠的条件有限,焉能保不毁坏?而从孔子病逝至隋代,中间又经过了多少战乱?孔子衣冠会一再保护周全吗?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政策之前,儒家及孔子本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其裔孙想来亦不会刻意去保管其生前衣冠。所以,孔祯所建之“孔子衣冠冢”中,当初有无真正的孔子衣冠埋于其中,我认为实属可疑。
古人的衣冠冢,本身就是个纪念物,当不得真,其中有的衣冠冢有墓主衣冠及生前所用器物,有的根本没有,用的是代替物;甚至还有空坟冢的,其意在于纪念本身,而不一定非要立真的实物冢。隋代时青浦以东的今上海地域尚属“蛮荒”,当年孔子嫡裔孔祯凭自己权力、影响建冢,意在传播发扬儒家道德礼教;明清时当地附会再建一些建筑,遂成一定规模,也是纪念、广大孔子精神之意。以此观之,青浦“孔子衣冠冢”真正的文物价值并不高,即使在毁圮之前,其“冢”及地面系列建筑,也仅是起到一个纪念馆作用。当然,如果明清间所建的大殿、书院等系列建筑尚在,则此“衣冠冢”及系列建筑还有明清建筑的文物价值,但现在假坟冢及明清所建附属系列建筑均已荡然无存,今天复原重建,便纯系再造一些所谓“明清风格”假文物,有多少价值?且复原此大片“衣冠冢”建筑,需征地120亩之多,所需资金恐怕也将花去上亿元之多吧?上海土地资源匮乏,何苦呢?孔子的价值,在于他的著述、思想,并非是他的“衣冠”及仿古建筑,今天纪念孔子,主要是发扬孔子的进步思想和精神,再引导人们去瞻仰其“衣冠冢”或假“衣冠冢”,有何意义?上海纪念孔子的场所并非没有,现中心城区有文庙、嘉定有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庙等,这些场所,用于缅怀、纪念孔子已足够了,故青浦区可以不必再去复原假的“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