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从西安一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唐华,最近在上海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她却总是开心不起来。
“眼瞅着自己的父母在变老,作为家中的独女却不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心里实在太‘纠结’了。”原来,唐华的父母都居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
孝文化在中华文明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传统的《孝经》《二十四孝》到“父母在不远游”,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孝道的重视。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家庭模式上主要表现为:四世、五世同堂,儿孙承欢膝下,晚辈和长辈长相厮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像唐华这样离开父母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断增多,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也随之发生改变。
根据一家知名网站所做的“全国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率汇总(1977年—2011年)”数据分析,如果按“80后”平均19岁上大学,那么全国高校毕业的“80后”至2011年,已达5500万人。而这些高校毕业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大多数都与父母分居两地。
网友“守护水稻”说,孝顺与否并不在于你是否与父母长相厮守,而是你那份心意。父母不在身边,多打打电话,也是孝顺的一种形式。
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的冯哲,为了不让在石家庄的父母挂念,每周都会和家里通一次电话,平时则保持着QQ和短信联系。“一般碰到三天以上的长假,我就会回去看看父母,平时则在网上为父母买一些衣服什么的。”她认为,“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父母少操心,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唐华也表示:“到了上海以后,我会踏实工作,努力挣钱,平时多给父母买些东西寄给他们。既然不能守在父母跟前尽孝,我会用自己工作上的进步来报答他们,这也算是尽孝的方式。”
河北省广宗县60岁的王存续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排行最小的儿子如今也有了孩子。四个儿女都考上了大学,现在两个在浙江做生意,一个在南京,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安工作。
王存续说:“如果孩子都在身边,我也是儿孙满堂了。不过我把他们都培养成人人,这在村里还真不多。”说起这一点儿,这位老人显得很是光荣和骄傲。“我和老伴儿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跟着他们过,平时他们比较忙,但是几个孩子电话不断,每年过年的时候,如果不是实在脱不开身,我和老伴儿也能理解。”
社会学家认为,无论是为父母尽可能多地提供物质支持的“物孝”,还是努力出人头地为父母挣得荣誉的“荣孝”,或者电话、短信等关心不断的“情孝”,都说明,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家庭模式的变化,传统的孝道方式也随之向多样化形式发展。
东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林艳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员流动性趋势逐渐增大,而这一趋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80后一代身上更是被放大,这种情况下,大家族式的生活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的中国社会,一些传统的孝道形式发生改变在所难免,但孝的精神实质始终未变。
“孝的观念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依然很重,不论在多远的地方,回家陪父母过年都是共识。否则,也就不会出现每年的春运返乡潮了。”李林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