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亲吻法网奖杯时的迷人微笑,姚明端坐大学课堂的一脸认真,无偿献血20年的郭明义与中国航天员群像一起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
画上句号的2011年,中国形象定格在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画面中,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广受关注。
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演出现场
李娜夺冠,姚明“转行”中国面孔更加生动
她和他,都是“80后”,都堪称“活生生的中国国家形象片”。
2011年赢得法网大满贯赛事冠军的李娜,在微博上已拥有超过328万的“粉丝”。她善于精细规划自己的每场比赛,也会在微博上做出各种搞怪表情;她坦言“奖金是逆转球势的动力”,也会真诚感谢每一位观众;她穿上球衣精神抖擞,换上旗袍妩媚动人……
同样是在2011年,尽管“小巨人”姚明宣布正式退役,却带给中国和世界更多生动表情。人们依稀记得,当年在NBA时,“小巨人”的一句“钱不是我来这里的目的”;谢幕一刻,他又坦陈内心纠结,坚持“我还是姚明,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退役后,“姚同学”不仅步入大学课堂,还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如姚明个人所言,在职业篮球之门关闭后,又开启了很多扇门。
2011年,世界从姚明和李娜身上观察到了中国的新气象,他们是多元的“中国符号”,是年轻人努力的一个方向,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智慧、率真的“姚氏语录”“娜言娜语”广为流传,正逐步改变西方对中国“刻板”的印象。
不仅是姚明和李娜,在2011年,通过国家形象片,众多生动的中国面孔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他们中不仅有杨利伟、郎朗、章子怡,还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常年收养各族孤儿的“维吾尔族好阿妈”阿里帕、无偿献血20年的郭明义……
中国故事,多元表达文化“走出去”更有底气
2011年末,中国出版界参与文化“走出去”项目的风云人物、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出版了他的首部微博文集——《一个总裁的微思考》。“国家形象写在百姓脸上。”这是在俄罗斯及东欧开办印刷厂和印务基地的王亚非对于文化“走出去”的经典感言。“开在国外的印刷工厂,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几十个中国工人与俄罗斯工人一起辛勤劳作、一丝不苟,令外国人都感到钦佩,这就是一种最具说服力的中国形象。”王亚非对记者说。
近年来,中国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一批中国特色出版物、舞台节目、影视作品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的文化项目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并形成了一批经典案例。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有限公司的舞台剧《功夫传奇》,自2004年7月首演至2011年8月底,在国内外演出场次已达4661场,接待海内外观众240多万人次。天创公司还在美国第三大演艺中心——密苏里布兰森市购买了白宫剧场,开启了驻场演出《功夫传奇》的大幕。
2011年夏,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上海首演,译制精美的中文歌词,全部由中国面孔演唱。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主流媒体将视线聚焦于此,他们注意到来自中国的亚洲联创公司,借鉴加拿大太阳剧团、日本宝冢歌舞团的成功经验,近乎原汁原味呈现了《妈妈咪呀》。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从重金引进西方原版音乐剧演出,进入了国际版权合作的新阶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这预示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正步入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贸易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一翼。
2011年11月,中国首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上海揭牌,今后还将设立一批这样的基地,构筑起全新的文化贸易“丝绸之路”,将中国故事以更多元的形式向世界充分表达。
从“他塑”,到“自塑”国家形象塑造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国家形象正在从‘他塑’向‘自塑’转变,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国正深切体会到提升国家形象‘自塑’能力的迫切性。”清华大学教授郭庆光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深度广度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就更需要信心和耐心。
2011年12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课题组在上海复旦大学启动。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正在从“偶然性传播”向“主动传播”转变,从简单粗放的概括式传播,向丰富细腻的价值观传播转变。
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孟建教授分析,近年来包括李宇春、深圳农民工群像等登上《时代》周刊还只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一种“偶然性的传播”,中国在2011年推出的国家形象片,则是向世界主动传播的一个信号。
近年来,中国也越来越善于倾听外界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各种建议。
2011年应邀来华驻点创作的澳大利亚作家、知名音乐人琳达·尼尔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也可能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但这是暂时的,中华文化的内核并没有改变。中国应当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走出一条文化传播的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