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有关是否重建圆明园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重建派”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圆明园遭到焚毁的历史创伤。其实,重建的圆明园即便“仿真度”再高也是“赝品”,而重建也不可能真正抚平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遭到列强焚毁给国人制造的历史创痛。正如不少反对重建圆明园人士所指出的,历史不容抹杀,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才能更为有力地警示国民勿忘国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的历史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昔日的豪华与荣光,而更在于其遭到列强焚毁对于国人所具有的警示意义。所以,正如不少人所指出的,重建圆明园无异于是“给长城贴瓷砖”,会削弱圆明园的历史价值与其遭到焚毁所带来的警示意义。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国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诸多领域的民生福祉尚待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形下,与其花费巨资去恢复重建圆明园,不如将有限的财力与资金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圆明园遭列强焚毁给国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屈辱的历史记忆,实际上更是发出了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的深重警示。所以,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使国家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而要使我国各方面得到尽可能快的发展,早日实现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所以,当前在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上,应优先保障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所需经费,加大投入力度。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地方依然热衷于大兴土木,建设与建造各种奢华建筑,甚至花费巨资打造形象工程与面子工程。与此同时,对于民生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长期欠账。比如,因为对教育事业缺乏必要的投入,而导致发生校园安全事故,给中小学生与幼儿生命健康造成损害。近日发生的甘肃正阳校车事故,就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部分地方对于教育事业投入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那些主张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以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大兴土木行为,人们忍不住要发出这样的呵斥:与其重建,不如多为孩子们买些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