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真可谓“生不逢时,死不瞑目”:生前如丧家犬般颠沛流离也就罢了,可入了黄土也不得安宁,千载悠悠之下,不断被后人反复折腾。不必去历史长河中找寻例子,仅就在最近不到20天的时间里——从9月19日到10月6日,孔子就与一个所谓的“和平奬”捆绑在一起,接连被有关部门折腾了两回。
这是打着“孔子”旗号的两个“和平奬”。其一名曰“孔子和平奬”,其二唤作“孔子世界和平奬”。这两个“和平奬”均有文化部主管的机构参与。不过在时间关系上,这两个“和平奬”,与前段时间遭人诟病的两条并驾齐驱出现的“脊梁奖”不同,添加了“世界”字样的“和平奬”是在废掉前者的基础上冒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前者从去年底悄然冒出到今年9月19日,尚且存活了大半年,而且还“成功”举办了一届;而后者从今年9月底启动到10月6日,不到20天,尚未开张便夭折,真是太不“和平”了!
文化部叫停这两个“和平奬”的理由各有秋千。据说“孔子和平奬”是因主办方“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传统文化保护部”,擅自在名称前添加了“文化部”。这显然触犯了政治忌讳。因为,冠上“文化部”的名头,则意味着该奖项具有了官方色彩,这自然陷中国官方于国际舆论漩涡中。而叫停“孔子世界和平奬”呢,主办单位声称是由于“活动还在协商之中,并未立项,也未向上级有关部门报批”。原来只是“未立项、未报批”,这也就意味着叫停很可能只是“暂停”而处于“潜伏”状态罢了,“适当”的时候是可以再次粉墨登场的。
事实上,官方的“叫停”声明中,并没有说要撤消“孔子世界和平奬”的公益基金。该奖项活动负责人羊涤生就此直言不讳:“只是不要活动了,但项目还存在”,今年只是“筹备这个事情,什么时候评那是另外一回事”。可见,“根”还在,“草”则必然“春风吹又生”。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孔子和平奬”将会有更多的版本出现,并相应地有更多的类似奖项被叫停。比如,有网友就此戏称,下一个被叫停的可能是“孔子宇宙和平奬”。
从两条“共和国脊梁奖”,到两个“孔子和平奬”,这一个个“N黄蛋”,所暴露出的是中国民间社团组织的浮躁和功利,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数据显示,仅在2006年至2009年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高达14.8万个,保留项目4218个。这只是被清查出来的,而实际数目恐怕只会更多。这足以说明中国评奖之泛滥到了何等地步!
显然,如此泛滥的评奖活动,毫无含金量可言,既劳民又伤财。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和荒唐闹剧。据说,“孔子和平奬”奖金10万元人民币,去年该奖项颁给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因为他“为两岸和平搭桥做出贡献”。有意思的是,连战缺席领奖,相关方面表示“不晓得这件事,没有这个讯息”、“这个奖项名称没听过”,着实出尽了洋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己所欲”,同样也“勿施于人”。将一个得不到广泛认同的荣誉“施于人”,显然与孔子思想背道而驰。
有人或许要说,设置“孔子和平奬”,是中国建立话语权和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显然,软实力不是单凭设置一个奖项,然后附以高额奖金便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软实力是立基于一个国家的文教、科技、经济以及军事等所具有的“硬实力”。然而不得不说,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确疲软得很。
比如,最近的两则新闻,无疑值得我们反思:一则是,广东省科技馆虽然总量全国第二,但实际上417万人才拥有一个科技馆,年人均科普经费不到5.5元,而全国年人均科普经费更低至2.1元!另一则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离世,人们在对这位天才人物表达哀伤、致敬、感激之余,关于他的种种创新神话也在戳痛着国人的神经,并拷问着中国:何时才能产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