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通过文化部官网发声明称,经该基金会理事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立即停止“孔子世界和平奬”的一切活动。基金会副秘书长称,叫停是文化部的意思(10月7日《新京报》)。
一场举着孔子牌的闹剧,最终被文化部叫了停,没有闹成更大的笑话。耐人寻味的是,这已是近期第二个被官方叫停的“孔子和平奬”。当官方频频叫停这种奖时,掩不住的一丝尴尬是,这类奖项本应该由民间来叫停。
现在看来,孔子世界和平奬、孔子和平奬是与“脊梁奖”差不多的一路货色。这里投射的一个现象是,现在的评奖太多太滥了。就拿前段时间舆论关注的世界华商协会来说,评奖就是他们的职业,就是他们生财的工具。形形色色的评奖,或者官方的,或者民间的,或者半官半民的,完全由官方来叫停,恐怕不太现实。判断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官方总是后知后觉,当一种奖项引起官方注意时,意味着它的负面影响已经形成了。这已经为“脊梁奖”所证明。另一方面,有许多奖本来就有官方参与,左手叫停右手,本身就是笑话,不可能所有人都像壮士一样痛快断腕。
真正的叫停,有效的叫停,应该是来自民间的叫停。在这样一个市场化时代,由谁主办、评什么奖,本身并不重要。评奖和做企业做品牌一样,它的公信力,不是来自主办单位,也不是来自宣传口号,更不是来自奖项前面的中国级、世界级,而是经由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的积累,慢慢获得认可的。只要有足够的专业、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公正,那么时间长了,诞生一个中国诺奖评选也并非不可能。相反,如果没有专业、不够耐心、失去公正,那么无论主办者来头多大、口号多响,这样的评奖都是笑话,都会被自动淘汰。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梳理现有评奖的公信力。最可悲的是,甚至也没有几个人关注公信力。一些主办者靠奖骗钱,一些获奖者借奖骗人,大家只在乎有个奖,而不在乎是什么奖;只在乎奖前面的修饰词,而不在乎奖背后的实质内容。对此,社会需要有一个平常心,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豆包都是干粮,所有的奖项都名至实归。更重要的是官方要带好头,一些官方机构、官方人士,应该带头拒绝一些没有公正、水分太多的奖项;官方也应该严格控制下属机构参与评奖。孔子世界和平奬、孔子和平奬都有官方的身影,官方机构有意无意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如果做到了公平公正公益,多一些评奖也不要紧,搞不出诺奬,搞出个福布斯,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益的;即使出现一些“脊梁奖”,也会迅速被民间叫停。现在要紧的是,整个社会太把评奖当成了一回事;更要紧的是,一些官方机构轻易弯下了腰参与了进去。在不能端正评奖认识、不能解决官方参与时,也只能依靠官方来叫停。可其郁闷在于:治标不治本的官方叫停,只会越停越多。从“脊梁奖”到“孔子奖”,已经作了生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