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湖南某学院将一封特快专递寄往国务院节假日办公室,特快专递里面装有一份倡议书,倡议将端午节定为中国父亲节。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突然传来有人倡议将端午节定为中国父亲节的消息,不得不佩服操盘手的“识时务”。在网络时代,信息密集,要想抓住人们眼球,除了裸奔式的哗众取宠,还有叫嚷式的标新立异。此外,在命题设置上惊世骇俗,也能迅速被舆论关注并放大,达到赚取公众眼球的目的。显然,将端午节定为父亲节的倡议,就不免让人怀疑炒作的动机。
端午节和父亲节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湖南某学院之所以倡议将端午节定为父亲节,最主要的理由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而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中国需要一个伟大的父亲作榜样。屈原伟大在何处?“屈原只有一个女儿、拒绝续娶生男儿、非常关爱女儿”。先不说此理由之牵强让人哑然,单说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就不能令人信服。须知,端午节不仅仅与屈原有关。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学界观点,端午节有四种来源,一是源于纪念屈原,二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三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显然,言之凿凿地认定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不免武断和偏颇。在不能确定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前提下,奢谈将端午节定为父亲节,岂不荒唐?
即便抛开端午节是否源于纪念屈原不管,单单因为“屈原只有一个女儿、拒绝续娶生男儿、非常关爱女儿以及女儿为父招魂、绣像等历史事迹”,就认定屈原是好父亲,就以屈原为好父亲的榜样,然后把端午节定为父亲节,这同样无法令人信服。翻开历史的浩瀚卷帙,好父亲的历史人物可谓多矣,岂能由屈原专美?再说了,如果屈原果真怜惜幼女,岂会慷慨赴死而弃茕茕幼女于不顾?如果果真为幼女考量,续娶又有何妨?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本是人伦常情,何需大加褒奖?屈原之女为父招魂、绣像,也是人之常情,不宜超常讴歌。否则,按照这种逻辑,那些令人惊悚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等行为,是不是也该大加宣扬?
打量当下,许多人对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心态是复杂而微妙的。比如,有人视洋节为洪水猛兽,对外来事物深怀忧虑,想当然地认为洋节来势汹汹,在洋节的层层围堵下,传统节日会式微。比如,有人对洋节采取攀比心态,认为外国有母亲节,我们也得有母亲节;外国有父亲节,我们也得有父亲节;外国有情人节,我们也得有情人节。如果说前者是文化不自信的心态,后者同样凸显了文化虚弱的心态。这两种心态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既然洋节来势凶猛,为何不爱惜传统节日呢?当韩国将端午节“申遗”成功时,许多人不是才猝然惊醒吗?既然爱惜传统节日,为何要将父亲节代替端午节,如此一来岂不是釜底抽薪,掘传统节日的墓吗?
其实,根本不必对传统节日的式微忧心忡忡,世势流转,不妨顺其自然;也不必对洋节大加达伐,洋节的频频登陆,自有多种情势合力而成。在国门日益开放,思潮多方碰撞,交流日趋深入的今天,洋节抢摊中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正如我们的春节频频在外国登陆的道理一样。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过好传统节日,这就足矣。谁愿意过洋节让他们过就是了,谁愿意过传统节日也让他们过就是了,两类节日和平共处,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遗憾的是,当今许多人偏偏爱拿土洋节日之争说事,或恶意或无意挑起土洋节日相斗。其实,无论怎么故弄玄虚,打的都无非两种算盘,一是经济利益,一是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