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海外中文网5月28日载文《孔子学院遍地开花:有助中国提升软实力?》,摘要如下:
从2004年底开始,中国国家汉语对外教学办公室(简称“汉办”)秉承“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这一宗旨,相继在韩国、德国、瑞典、非洲和美国等地设立孔子学院。
这些孔子学院究竟会带来何种长远影响,仍然是个未知之数。多数孔子学院的资金来源,以及所开设的课程都很有限。在美国,虽然每所孔子学院在创立时都获得了1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但是中国汉办仍然希望这些学院可以在5年内实现自负盈亏。
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的协调负责人丽贝卡(Rebecca McGinnis)表示,“万事开头难,我们在努力将学院办起来。”在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崔老师说:“来孔子学院上课的美国学生,都对中国很感兴趣。他们不是为了学分而来,而是来体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将孔子学院,看成是中国试图增加软实力的手段,因此对孔子学院表示怀疑。“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新自由主义的共同创始人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提出的,其含义是指“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罗兹曼(Gilbert Rozman)教授认为,中国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增强国际影响力,是希望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国的辉煌历史,来鼓励它们接受当代的中国。
他说:“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会不断寻找利用软实力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方法。原则上这是没有理由反对的。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地位,而推广语言教育总体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影响。”事实上,各国利用文化机构传播影响力早有先例,如几个世纪前就已存在的法国文化协会和德国的歌德学院。
不过,像法国文化协会这样的文化传播机构,一直是自我独立的,而大部分孔子学院则是中国与国外大学或教育系统共同合作的项目。芝加哥公立中学孔子学院的院长戴维斯(Robert Davis)表示,孔子学院没有直接受到中国政府的影响。他说,孔子学院没有潜藏的目的,从他和中国汉办的互动来看,汉办的工作人员是“一群最前卫、思想最先进的中国人”。他强调,孔子学院在教学材料和师资安排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虽然马里兰大学和芝加哥公立中学的汉语培训课程逐年递增,但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戴维斯介绍说,1999年芝加哥地区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只有3所,而如今已经有28所。
而且,考虑到美国人对汉语的兴趣日益提高,美国政府开设了“中国语言及文化大学预科考试”,这意味着将汉语提高至同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热门外语语种平起平坐的地位。上个月,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了一个儒家文化展览和中国书法艺术展览,都吸引了许多参观者。汉语越来越受欢迎,当然是孔子学院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