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为丈夫戴玉佩
亲人向小夫妻撒红枣、花生、桂圆、栗子,预示早生贵子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赵滨 摄
新人向男方父母行叩拜礼
新郎和新娘手持大红花走进新房 本报记者 赵滨 摄
“为凰丽色,为凤求枝,佳偶天成,今始连襟……”赞者(主持人)悠长的声音中,一对穿着汉式大婚服的小夫妻登场,男子戴冠,女子绾头,几个穿着汉服的观礼者点缀在人群中。昨日,九台一对小夫妻,搞了一场周制汉服婚礼,全身的佩戴都是他们自己精心淘来的。
沃盥(guàn)礼、同牢礼、合卺(jǐn)礼、解缨结发礼、执手礼、三拜之礼过后,二人结成秦晋之好。
第一次见识如此庄重的周制汉服婚礼,200多位亲朋好友惊叹:“这汉服比婚纱、西服果真好看得多!”
宣传汉文化 办周制汉服婚礼
新郎王子木,29岁。新娘李柏杨,28岁。两人都是九台人。
王子木和李柏杨是大学同学,大一时,女孩一首《听海》俘获了他的心。大学毕业,新郎到韩国留学,后来,他又把女友李柏杨也接了过来。
留学的日子,两个人经常去参观韩国的各个博物馆,“在韩国,很多文物书籍,都是汉语记录。”两个年轻人,越看越兴奋,那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极其强烈。
可是想想,两人心里又有巨大的失落感,“看到韩国对传统文字、传统服饰的继承和保护,我们觉得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今年4月,他们决定办一场周制汉服婚礼。
婚礼所用物品都是淘来的
今年6月23日,两人回国,开始投入到婚礼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来。
两人为搜集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跑遍了长春的婚纱影楼,没有找到侍女服饰,他们联络了吉林汉服协会,同袍(汉服协会会员彼此称呼“同袍”)扶摇为他们提供了侍女服饰。
两个人的大婚服在网上定制。新郎头顶的冠,联络了河南一家专门为影视剧做配饰的厂家定制。鞋子,云南买到的。新娘的头饰是在网店买到的。婚礼用的各种器具多数从网上淘来。
最难买的是信物木雁,国内根本没有卖。两人托韩国的同学买了寄回国。
长春的汉服同袍前来祝福
周制汉服婚礼的主持人,被称为赞者。40岁的秦世伟,婚庆主持做了9年,这么复杂的婚礼,让他心里多少有些没底儿。
小夫妻为了让整个仪式顺利完成,带着双方父母、两个妹妹特意彩排了五次。秦世伟每次都拿着主持稿,跟着彩排。他说,这也许是一辈子都不能再遇到的婚礼形式。
因汉服婚礼与吉林汉服协会结缘,协会里的扶摇带着四位同袍来参加婚礼,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汉服,发给年轻的男孩女孩穿。
扶摇说,汉服婚礼大家也参加过,但是这一次新人准备得最齐全,仪式礼节也最准确,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已经很成功了!”
周制汉服婚礼全过程
■迎亲前
7月19日,7时,九台市王子木家中,妈妈给儿子穿好大婚服,戴头冠。父母一起为他正冠。随后,在亲朋好友的观礼下,行教子礼。父亲送儿子一杯酒,叮嘱他,从今起经营自己的家庭,要夫妻恩爱,孝顺父母。随后将信物木雁交到儿子手中。新郎手捧木雁下楼。
■迎亲
到了新娘家。新郎上楼,跪拜老人,送上信物木雁,为老人奉茶。小屋里的新娘头发已经绾好。喝过茶后,李父唤出女儿,李母为她戴上发簪。小夫妻跪拜,谢过父母,饮过酒,下楼。
■至男方家
车队到男方家,新郎新娘手牵大红花下车,进新房。跪拜过父母,给老人敬茶,坐福。新人的老姨将簸箕里装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一把把扬向两位新人。吃过象征“早生贵子”的四果,婆婆送来甜汤,两人你一口我一口,愿生活如甜汤,甜蜜幸福。
■婚礼仪式
10时,周制汉服婚礼仪式正式开始。200多位亲友把婚礼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的汉服婚礼,一辈子也见不到几次。”
两位新人在表妹扮作的侍女陪伴下出场。赞者读诰文,随后新人行沃盥礼,洗双手,表达郑重之情。
行同牢礼,吃碗里同一种肉,同一种饭,表达新人从此合为一家。
行合卺礼。卺是指葫芦。侍女拿过一个剖开的葫芦,新郎新娘各饮瓢中苦酒,表示新人从此同甘共苦。喝完,将葫芦对到一起,新娘用红线系住葫芦。
随后,新人行解缨结发礼,新郎新娘相互剪下一缕头发,新娘用红线将头发扎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新人为对方佩戴玉佩,而后行执手礼。最后行三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