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某中学专门在教学楼大厅安置一尊孔子塑像,安排学生在中考和省州会考前向孔子塑像磕头焚香放鞭炮,许愿考出好成绩。据学校一副校长称,当地还有其他中学举行类似祭孔活动。(7月7日《春城晚报》)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价值体系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孔子思想,研究孔子的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尊重孔子却并不等于一定要祭拜孔子,学校不是孔庙,更不是寺院,焚香放鞭炮显然不合时宜。其实,学校的祭拜行为绝对称不上是对孔子尊重,也不是对孔学思想的继承,而是将孔子异化为神灵,演变成为寄托美好祝愿的一种象征符号。孔子曾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如果孔子至今仍健在的话,也绝对不赞成学校这样做。
透过学校祭拜孔子这一现象后,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世俗与功利。学校为什么要安排中考与参加会考的学生向孔子祭拜,原因直指考试成绩。可见,考试成绩与分数,在学校教育者心中的分量与位置。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教育者们真是煞费苦心,不仅要殚精竭虑地上课、授课,在正常的教学渠道上下功夫,而且还要求“神灵”庇佑。
俗语对于神灵的信奉常常念叨的话语便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学校的教育者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提高学生分数的可能,哪怕这种可能的荒唐与无知。祭拜孔子其实就是这种荒唐与无知的演绎,是管理者无限推崇学生分数的产物,更是应试教育思想导致的怪胎,结下的畸形果。
学校是教人之所、育人之地,应当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教给学生科学与真知。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取决于自己刻苦不刻苦。通过祭拜孔子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势必强化外力的作用,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让学生片面地认为,考得好成绩原来有捷径可走,只要祭拜孔子就行。如果考试确实考得好,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是孔子的保佑,如果考试考得差,那么学生们也会责怪孔子对于自己的偏心,没有在天上祈佑自己。这种世俗化、庸俗化的思想观念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处事原则,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孔子的伟大在于其思想,对孔子的敬重更是体现在思想的学习与继承之上。教师应以孔子为师因材施教,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最合适的教育,不论学生成绩的优劣。而让学生亲近孔子,也应当让学生接触孔子的思想,聆听孔子的经典篇章,而非安置一尊塑像,顶礼膜拜,磕头焚香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