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山东曲阜乘高铁还是飞到的北京,笔者不知。但他必竟已在京城立足,立足并将长期立足于京城。今后可称孔先生为“在北京的山东人”。喜爱周游列国的孔子,几千年后来一次跨省旅行,未尝不可。但笔者不关心太多,只关心:孔子进京,能带来多少追随者;谁该有资格得到京城“户口”?如果众先贤纷纷要求进京,该咋办?
坐落于国家博物馆的孔子像
今天,人民网消息称: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于炼建议,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前修建孙中山先生铜像,以为永久性缅怀和纪念。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正是这场震惊亚洲影响世界的伟大民主革命,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推翻了268年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建设民主政治国家的第一步。
看此理由,再看中山先生的“三民”及对世界之影响,笔者对委员的建议,是举起双手跳起双脚来支持。的确有意义,中山先生不愧为革命先躯,有资格、有地位立于中华首都。
3月12日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中央文委会委员、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国新提到他的提案:“在国家大剧院的门口竖立一座关公的雕像”,已经采纳立案了。“已经采纳立案了”说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看来关公追随孔子落户京城的可能性极大。这也是继孔子像落户天安门广场东侧之后,网民们为关公立像开始热议的议题。自然,议论的焦点,也是笔者文首所提的几个问题。
该不该放?这要看在哪个地方。比如去年在广东肇庆便不是立而是要拆除关公像,原因是“关公像以傲视万夫的姿态俯视端城,甚为不妥”。一来,“关公是英雄,应进庙受网民膜拜,不宜暴露于室外”;二来,“以一武财神傲视所有党政机关,有失君行”。落款印章是肇庆市市政管理局,时间是2010年4月14日。 看这理由,严密而具有说服力。
同一位关公,在不同人的眼里,居然还有着这么多的影响力。看来,这个主观性的东西,并不是依法。难怪会产生热议了。不知汪委员的提案并立案,有关部门该作何决定呢?
不过,从孙中山与关公立像的两个提案来看,我们的确看到了民主的进步。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民主肯定把关公像与中山像直接立起来了。就不需要提案了,这不是民主么?
从这两个提案,笔者有点点、点点担心。虽然,京城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太多,如果纷纷要求进京怎么办?比如唐王世民、大汗成吉、岳飞、天祥、我们的总设计师同志等等……哪一个都有立像的充足理由,哪一个也都可以同孔子一样,弄个京城户口,占一席之地,以彰显其影响,那该怎么来衡量呢?
还是民主点好。该立不该立,先来个提案,再来个征求意见。因为,北京就那么大的地方,先贤圣人济济一堂,不太好安排。如果再民主一点,就来个审议委员会,毕竟,立了像要对得起历史。
最后笔者坚定的建议:无论今后谁随孔子一样逐步进京,但有两个人必不可少。一个是正面的中山先生,并给中山先生以永久的京城“户口”;另一个是反面的秦桧,让秦桧面朝南方在京城找个“落膝”的地方。立秦桧效果可能不是太好,但肯定“吓人”,有些人会做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