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对《孔子》的“辱骂”不见得比对《阿凡达》的叫好要少多少。但我至今觉得,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那些刻意的动作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文化,作为世界的通用产品,在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比较时,自然会捍卫本土文化而抵御外来文化。这个道理就好比19世纪我们抵制鸦片一样简单。而如今,民众对舶来品的态度的大转变,或许正在对这个国度进行了某种真切的解释。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好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精神,或者来满足那种被勾引起来的好奇心。基于这一点,我们也不得不叹息《孔子》的命运,是本家的宣传太差?还是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可以塑造的?
其实不是,《孔子》或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在炒现饭。这无不会引起一段刻苦铭心的大众的反抗情节,很客观的说,这就显示了那种幼童化的心理作用。而当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去仔细的品读这篇中国的“荷马史诗”之时,你又能获得多少珍贵的东西,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呢?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给我们的欣赏能力伪装罢了。即便是你看《十月围城》,看《暮光之城》等都是一样的收获,前提是你必须将其摆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之上。怎么看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孔子》是否适应这个年代的需求?我的答案很直接,不适合。也正如鲁国国君所说的,孔子太过于较真,这样就容易得罪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包括《孔子》里面所涉猎的类似“三桓”这样的势力集团。未必明白,面子都是互相给的,所以命运不仅仅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有一半载别人那里,那么孔子的失败是否又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呢?欲将取之,必先予之。
品读《孔子》这部电影,你不免觉得有些生疏,没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能理会的,也正如当你不了解民国那段苍茫的历史,你不会懂得为何中华之士会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保护孙中山这个人物。也就是说,不了解子贡和颜回,你又怎么懂得其会为卫国的安全舍去自己的生命,为一些竹简放弃自己的青春?
综合的看待《孔子》没有什么特殊的亮点,反倒觉得孔子有些不对劲。当你与其对话的时候,他或许会来一个“仁者自清”,这样的对话下去,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更需要强调的是孔子精神不切合现实,其最大的用处在现在看来,或许被政治工具化是最好的选择。而孔子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符号,儒家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或许是孔子本人不愿意看到的,虽然其强调所谓的“教化”。
而需要关注的另一面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与妻儿别离,逃离他乡。带着这样一种愁思,带着自己心爱的弟子颜回的死去的现实感,带着一些相继而来的打击与毁灭,孔子的精神最终也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弹琴之时昏了过去。而《孔子》所刻画出的这种悲情的场景,无不是为了倡导一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价值观,无不是倡导一种爱国情结。而在笔者看来,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电影本身给予的一些边缘价值,也就是上述中所强调的。
去仔细的回味,《孔子》其实还会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是完人,所以孔子也要求我们,懂得肚量他人,学会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