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在非洲已经启动建设了三所孔子学院。国家汉办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75所孔子学院在35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受到了广泛欢迎。预计,孔子学院的总数今年将突破一百所。 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扑面而来,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孔子学院满足了所在国学习汉语的需求,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桥梁。”国家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孔子学院2005年12月10日开课。该院开课两个月后,正式注册的学生就从最初的20余人上升到60余人,此外尚有多人等待入学。学生除大学师生外还有副总统秘书、联合国驻肯官员等。 该院学生班长卢卡卡·尼尤盖萨说:“中国发展得很快,又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决定到孔子学院来学习汉语。” 有专家表示,学院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也是毫无争议的,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儒教的英文单词直译就是“孔子主义”,是用孔子的英文名称命名的。而且,这对于推广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也有好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他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和而不合”。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纵观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歌德学院,都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中国在境外成立孔子学院,与这几个欧洲大国的文化机构相似。它的高明,在于中国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留学生来华,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发挥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所谓的“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