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我们看到近年来国际孔子文化节规格不断提升,其间举办的“重量级”文化活动逐年增多。请问,借此机会,山东在推动文化“两创”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炳春: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脉绵长、底蕴深厚。近年来,山东深耕人文沃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力谱写文化“两创”新篇章,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是构建沉浸体验新场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的“四廊一线”,发布“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10条文物主题游径,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成功打造民族歌剧《沂蒙山》、话剧《孔子》等一批精品剧目,创新推出“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等,逐步构建起多维联动、沉浸感强的文旅新场景,让嘉宾和游客深度体验中华文化底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二是拓展国际传播新路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建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设立海外尼山书屋,举办“山东文化周”“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等国际传播活动,成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协作体等,着力推动中华文化“破圈出海”;另一方面,实施入境旅游服务提升专项行动,举办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与子同学·齐风共鉴”——中外学生共寻齐文化根脉活动等,邀请中外青年学生走进山东实地体验,向世界生动讲述孔子故事、中国故事。
三是打造交流互鉴新范式。坚持“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连续多年高质量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新实施“尼山儒学对话会”等高端人文交流机制,举办“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金声玉振”中外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演出季活动,联合海内外60余家文庙、书院、儒学机构开展全球“云祭孔”,向印尼国立孔教高等学院捐赠孔子像,发布“海外人才孔子文化研学行动计划”等,积极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桥梁,为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贡献力量。
下一步,山东将进一步发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平台作用,持续深化文化“两创”,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格局,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济宁是孔子诞生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拥有独特的“文化名片”。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济宁市是如何擦亮做实这张“文化名片”的?
董冰: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孔子文化节的活动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努力以节会平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带动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助力文化传承发展。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坚持文明对话、和而不同,着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以孔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着力提升孔子文化节的层次能级,策划举办公祭孔子大典、云祭孔、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等文化展示活动,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窗口。另一方面成功承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国际人文交流活动,让“孔子的世界”走向世界。同时,不断深化“五友”外宣,开展“视听济宁”“文化济宁”“走读济宁”系列外宣项目,与26个国家的49座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济宁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广。
二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以孔子文化节为依托,组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专班,召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动编制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规划,塑强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强化资源整合,深入实施百家景区焕新行动,推出明故城夜游、尼山圣境夜游、蓼河夜游等十大新场景,打造运河记忆、鲁源奇妙游等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串联“三孔”“两孟”、大运河、微山湖等优质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深化跨界融合,打造“跟着孔子去研学”十大精品线路,推出《金声玉振》《又见太白》等精品演艺,举办济宁美食联赛、马拉松、演唱会、音乐节等文旅促消费活动2700余场,带动消费7.8亿元。
三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着力激活文化传承发展新动能。近年来,以国际孔子文化节为牵引,举办了“对话孔子”百项文旅、“沐浴咏歌”文化体验、“济宁好礼”创意展销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教育等八个领域,真正实现了全城同庆、全民共享。特别是今年,精心策划了秋季敬师礼预热活动,全市千校同行、一城共振、百万师生热情参与,以乐颂师、以礼敬师,营造了尚礼尊师的浓厚氛围;同时,还策划开展了“泗淛同源·礼运大同”孔子文化交流展、“千年儒风 四季三孔”油画艺术展、“圣城有约·儒商回家”——投资济宁经贸合作交流会等特色活动,真正让国风变国潮、礼俗成习俗、势能变动能。
文化济宁,礼迎天下。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启幕,诚挚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走进“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共襄儒学盛举、共品文脉悠长!
中国新闻社记者: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设立20周年,请介绍一下孔子教育奖2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下步有什么打算?
李文生: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次大会批准决定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该奖项是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主要用于表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和扫盲领域、妇女儿童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孔子教育奖已连续评选20届,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全球教育公平、助力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奖项全球影响力与认可度持续攀升。二十年来,孔子教育奖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开放的评选原则,累计奖励来自南非、西班牙、巴基斯坦等36个国家的57个优秀项目。获奖主体涵盖多元类型,既有发展中国家扎根社区、深耕基层的民间组织,也有发达国家创新教育模式的先进机构;直接或间接惠及妇女、女童、失学青年、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等群体百万余人,有效推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优质教育目标的落地见效,得到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
二是“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实现全球推广与实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通过孔子教育奖成功转化为全球教育行动,充分彰显了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普世价值”。从保障偏远地区儿童受教育权,到助力妇女通过教育实现自我发展,再到为少数民族群体提供特色教育服务,孔子教育奖始终推动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背景的人们获得均等且高质量的学习机会,真正赋予个体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能力,让东方教育智慧在全球范围内开花结果。
三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充分彰显。孔子教育奖已超越授奖范畴,成为连接全球教育领域从业者的重要桥梁,有效促进经验分享与模式推广,形成良好倍增效应。20年来,孔子教育奖成长为全球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助力落实2030年全球教育议程中作用不可替代,更成为山东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纽带。
回顾二十年发展历程,孔子教育奖已成为山东推动国际教育发展、促进文明互鉴的标志性平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国高度赞赏。
面向未来,山东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奖项提质升级:持续巩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围绕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数字化转型优化评选标准与推广路径;搭建跨国界、跨领域教育合作网络,以教育增进文明对话;在应对教育资源不均衡、数字化鸿沟中践行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教育智慧,彰显山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助力全球教育发展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