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8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文化厅在肥城市举办“齐鲁非遗大讲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培训班。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出席培训班。泰安市副市长成丽、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陪同有关活动。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泰安市文广新局、肥城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17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同志,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关人员共70余人参加培训班。
培训期间,肥城市政府负责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泰安市、肥城市分别介绍了本地开展非遗保护,尤其是生产性保护的做法,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分别作了经验介绍,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肥城桃种植基地、桃木雕刻博物馆等现场。
李国琳副厅长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培养更多后继人才;有利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将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开创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据了解,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律,积极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山东省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布命名德州扒鸡集团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3个。截止目前,全省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9170多个,年营业收入210.77亿元,利税33.91亿元,从业人员309万余人,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