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傅永聚说,孔子之道不是他个人的道,而是上承两千多年,下启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精神。
潜心儒学研究30多年的傅永聚先生,有一种紧迫感。他说:“很早就有句话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儒学绝不应是这种命运。”
傅永聚是平度人,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1993年先后获得了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孔子儒学研究。“长期的求学、教研经历,使我体会到,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要有出于本能的热爱,之后才会享受到学术的快乐。通往学术的门很窄,做学术要先‘瘦身’,破除名缰利锁的束缚,而一旦入门就会发现,学术世界是一个无比美丽、无比开阔、最适宜读书人居住的精神家园。现在,我是以一种皈依般的情感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学是我安身立命之所。”
傅永聚说,“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作用,他说儒家是粮食店,别看普通,一时一刻离不开,没有不行。其他的都不是日常生活必须,有时间可以逛,有病可以治,但只有儒家是粮食店,生活必需品,是人不可须臾离开的基本生存前提。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有道理。儒学的内核为仁学。‘仁者人也’。儒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举凡人的生活、生存道理,囊括其中。从仁爱之心出发,人人都发扬仁爱之心、爱人之心、慈善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去爱家庭、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人才能真正成其为人。”
2008年,傅永聚到美国讲学,他深切感受到儒学对中国对东方的重要。儒学对树立“和为贵”、“讲信修睦”的大国形象,让世界放心,有重大的作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孔子不仅仅属于他的故乡山东,也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世界。
2011年傅永聚创作了208行长诗《孔子赞歌》,用中、英、日、朝鲜四种语言出版,填补了汉族英雄史诗的空白,也填补了中华民族孔子赞美诗领域的空白。
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是,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没有经过我们那样的极端反传统,却较早较好地融入了现代社会,在那里儒家传统的东西反而比我们要浓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感染了不知多少人。“有一年我们到日本,日本的学者用唐韵背诵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国学者都一愣一愣的,听不懂啊,我对唐代文化虽有些研究,但也不懂唐韵,当时真的是汗颜!所以我们中国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真要复兴。否则真对不起老祖宗。我们的文化积淀太浅薄了。”
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傅永聚说,孔子之道不是他个人的道,而是上承两千多年,下启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精神,孔子正好是个连接点。从有中华文化开始,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在孔子前面2500多年,孔子是集大成的继承者;孔子又是开来者,影响中国到今天又是2500年,在中华民族开始第三个2500年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做好这个继承弘扬者,这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会留下很浓重的一笔。
习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干部研讨班开班上发表讲话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总书记的讲话令人鼓舞。我相信,儒学一定会在她的故乡开出最灿烂的文明之花。我愿为这朵花浇一瓢水,掬一掊土。”
傅永聚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