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又多少年,一年一度,从不爽约,日新又新的新年如期而至。
无论是长江还是大河,都有其最早的源头。“年”的源头呢?年的原意是“稔”,“稔”指庄稼成熟。《谷粱传》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与“大有年”,即收成好与大丰收之意。我们的祖先以农业为生,“年”的观念和从事的劳动密不可分。
汉语词汇丰富,一义多词,表达“年”的意思的词语也不少。例如唐虞之时称年为“载”,《史记·文帝本纪》中也说:“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云:“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夏代也称年为“岁”,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的另一个代称为“春”,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傲气干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秋”也用以指年,如成语中有“千秋万岁”,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的结尾,就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清诗人赵翼《西湖杂诗》也有句说:“苏小坟连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用来表示年的还有“霜”,如唐诗人刘皂的《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许多诗集题此诗之作者为贾岛,误。贾岛为范阳即今之北京大兴县人,非咸阳即今之陕西省咸阳市人,且无作客并州十年的经历。)如明代汤显祖《刘君东下第南归》:“漠漠蒹葭映夕阳,同人秋鬓十三霜。”如同长江大河有许多支流,新年之“年”字的衍义之丰富多样,由此可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而一月一日的元旦是阳历新年的开始,以农历计算则是大年初一。总之,对过去一年的蓦然回首,对新的一年的引领企望,使得历代诗人都不禁要弹动自己的琴弦,繁声竞奏,汇成一部多彩多姿的新年交响曲。这里,且让我们对号入座,倾听他们的演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的大笔挥洒气象阔大,是众口传诵的了,其实,可以与它比美的还有清人叶燮的《迎春》:“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其结句有如明珠一颗,令全诗熠熠生辉。
也许是叹韶光之易逝人生之易老而喜壮心之犹在吧,我在送旧迎新之时,又一次重温明诗人陈献章的《元旦试笔》: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遣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这首诗特别是其中的“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一联,表现的正是一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
诵读好诗,可以口颊生香,可以怡情励志。让我们高吟诗庆新年的佳句华章,迎接年年如约而来的新年,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