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4月26日第7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由济宁承办。就为何积极申办省运会、如何办好省运会等问题,6日,记者专访了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
盛会带来新机遇
记者:济宁为什么要积极申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
侯端敏:当今社会,体育具有多元带动效应和综合社会价值,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其意义远远超出体育赛事本身。济宁之所以积极申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其着眼点一方面是为全省体育事业作贡献,另一方面是看中了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向全省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济宁830万人民的热切企盼,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山东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当前,济宁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规划即将起航,承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必将为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带来新机遇、新动力。通过承办省运会,将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城市环境,有力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将为我市带来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将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引起全省人民对济宁的关注,扩大济宁在省内外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
我们的优势很明显
记者:申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济宁具有哪些优势?
侯端敏:申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我们非常有信心,志在必得,因为济宁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首先,济宁有优越的人文环境。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是轩辕黄帝、少昊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济宁历史文化的巨大魅力。为承办一届精彩、热烈、公平、公正、和谐、圆满的体育盛会创造了优越的人文环境。其次,济宁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2009年,济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8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7位、全省第6位,地方财政收入134.7亿元,居全省第5位,为承办省运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济宁有完备的体育场馆设施。现有体育场馆53处,其中中心城区27处,县市区及高校、企业26处;在建场馆13处,规划建设场馆29处。目前济宁市区的体育馆、游泳馆、网羽馆、柔道馆,兖州体育馆、邹城体育馆、兖矿集团游泳跳水馆、微山水上运动项目基地等已经达到举办单项大型赛事要求。占地1200亩、投资15亿元的市体育中心正在紧张施工,其中拥有4万座席的体育场工程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6000座席的综合体育馆、2500座席的游泳跳水馆以及射击射箭馆、北湖水上项目基地已进入施工设计阶段,2012年底前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体育中心可作为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主会场,举办开、闭幕式。另外,济宁拥有曲师大、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济宁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在校生达15万人。这些高校,不仅体育场馆齐全,设施完备,为省运会提供一流的场馆设施。
第四,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济宁交通便利,京沪、京九、新石三条铁路,京福、京沪、日东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国道在境内交织成网,济宁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青岛等多条航线,往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动车组在我市兖州站停靠,京沪高铁曲阜站2011年底通车。综合接待能力强,全市拥有三星级以上宾馆36处,其中五星级宾馆6处,四星级宾馆12处,三星级宾馆18处。随着北湖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加快,体育中心5公里范围内将建起多家五星级接待中心、大酒店等高中档宾馆。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日趋完善,疾控工作和能力在全省居先进水平。社会治安保障有力,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县、先进县行列,去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各项工作正有序扎实推进
记者:为了申办成功,济宁做了哪些工作?
侯端敏:二十三届省运会将是我市有史以来承办的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提前作出战略性谋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约激情省运会,牵手魅力新济宁”为主题,以“场馆一流、组织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共同承办。
主赛场设在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各县市区(高校、企业)设分赛场,具体规划是:如期建成符合国际竞赛标准的一流比赛场馆,建成支撑省运会顺畅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成一支高水平的竞赛组织人才队伍,建成与经济大市、文化大市地位相匹配的人文社会环境。
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扎实推进。市编委行文批准恢复了济宁市体校体制,并升格为正县级全额事业单位。市体校新校区和省运村规划建设已经启动,省运会27个比赛项目的所需场馆全部落实到位,市体育中心已全面完成了征地、环评、设计、勘察,一期体育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年底前竣工,二期工程的综合体育馆、射击射箭馆、游泳跳水馆、北湖水上项目基地,2012年完成;市体校新校区和媒体村、运动员村2013年前完成,届时为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提供设施一流的比赛条件和比赛环境。
营造“人人都是东道主”的氛围
记者:济宁将如何致力于办一届成功的省运会?
侯端敏:首先,加速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以加快体育中心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完善县市区体育设施为重点,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场馆建设任务。同时,加大投入完善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搞好相关项目的升级改造,为举办省运会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加大承办二十三届省运会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承办二十三届省运会的重大意义及筹备工作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人人都是东道主,齐心协力办省运”的浓厚氛围。
此外,市委、市政府对济宁体育未来发展规划了蓝图,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通过今后4—5年的努力,使全市体育综合水平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14年第23届省运会举行之前,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实施。在今后三年的时间里,以体育场馆建设为主体,突出场馆、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加快推进竞技体育的培训;23届省运会倒计时1年的时候,主要以办赛为主体,借鉴外地办赛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制定详实、周密、切实可行的筹备组织方案,使筹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