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间间漂亮而又浸染着当地文化符号的新房民居,连绵成片,珠玉四落;一条条飞跨江河连通南北的公路,穿山越谷,丝带飘舞;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展现希望,生机盎然。
2008年5月12日,一场撼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让四川省北川县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2008年7月开始,数千名济宁援建者带着全市800万人民的重托,帮助北川人民重建美好家园,他们已经艰苦拼搏了500多个日日夜夜,援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3月27日,本报记者跟随济宁援川工作新闻采访团来到北川,走进济宁援建的北川新县城、马槽乡、永安镇,为读者展示济宁援建者的拳拳赤子之心,孔孟之乡的大爱之情。
登上碉楼可看新县城全貌
走进北川新县城,一座座塔吊林立,到处都是火热的施工场面。济宁援建指挥部就坐落了整个县城的东部,大门两边竖着 “济宁人民心系北川携手并肩重建家园”的标语牌。在整个北川新县城的援建中,济宁承担着4.9万平方米的温泉片区安居房工程、4.7万平方米的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工程,同时还承建6.6万平方米红旗片区安居房工程。
走进新北川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工程现场,写有“济宁援建”的标示牌非常醒目。据济宁援川办主任付学华介绍,济宁承担了商业步行街的大部分工程,总共负责15个单体建筑的援建工作。整个北川新县城的最高建筑——羌族碉楼就是援建工程项目之一。
负责碉楼援建的高级工程师杨洪才介绍,碉楼是羌族的古代建筑特有的风貌,据说是古代大户人家用来看家护院的建筑。整个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共有三个碉楼,最高的碉楼高37.7米,其他两个碉楼高约25米,另外的单体建筑有三层楼高。
37.7米高的碉楼是整个北川新县城的最高建筑,碉楼设有电梯、观景台,新县城建成后,前来观光的游客、当地民众可以登上碉楼参观整个北川新县城的风貌,感受北川羌族特有的建筑风貌。
羌族特色商业街位居新县城标志性工程之首
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是以民族民俗手工艺展示为特色,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羌族风貌特色建筑群,整个商业街的建筑风格体现出羌族特有的民族特色,位居新县城标志性工程之首,步行街还是整个北川县城的中轴线。“山东省援川办将这一重大标志性工交给我市援建,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对济宁人民的殷切重托。”市援川办主任付学华告诉记者。
我市援建北川新县城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计划投资1.5亿元,包括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西段及禹王广场,特色商业步行街总建筑面积42128平方米,包括15个单体建筑,3个碉楼,禹王广场地下为停车场和人防工程,建筑面积3512平方米,地上广场占地10810平方米。该工程项目于2009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预计今年8月31日全面竣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让北川人民尽早搬进新家园,济宁援川建设者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春节期间,500多名援建者放弃回家团聚,奋战在工地上,创造了“济宁速度”。
“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建成后将成为北川新县城的商业中心,为北川新县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付学华说,工程完工后,他们将交付北川,增强北川县自身的 “造血”功能,为北川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