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济宁市建设北湖生态新城的构想已经形成共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落实已经步入近期规划的实施阶段,北湖生态新城的建设高潮即将拉开帷幕。然而,现实的北湖区就像一张可以描绘更新更美图画的白纸,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用地发展空间,但是与老城区之间距离较远,且有日菏铁路分割,新老城区交通联系不便,北湖区能否顺利建设实施?城区人口过多和建筑密度过大、功能分区不明确、配套设施不齐全、环境质量较差,北湖生态新城的建设对舒缓老城区拥塞,改善老城区生活环境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本次总体规划中采用的相关技术措施,进行具体解答。
北湖区与老城区之间距离较远,怎样进行两个区域间的有效交通连接,来确保实现二者的紧密联接?
答:就目前现状而言,北湖区与老城区之间仅通过滨湖大道、荷花路、车站南路、火炬路,四条城市主要道路进行联系。且仅滨湖大道、火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理较好,其它两条道路处理方式尚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总的通行能力肯定不能满足未来北湖生态新城的发展要求。为此,在新一轮《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1、进一步完善新老城区的道路联系网络
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规划中增设四条主要城市道路,来加强北湖生态新城与老城区之间交通联系。自西向东分别是:
(1)济安桥路南延:由现状济安桥路向南延伸,穿日菏铁路、经黄庄西部、向南从八店、尹营东部至小孟庄东部接南外环路,穿过李集中部,最后至北湖北大堤。(2)北湖中路与运河路对接:北起运河大桥,经污水处理厂、西赵村西侧、过南外环、穿新兴村、接北湖北大堤。其中为提高通行能力,该路过老运河和日菏铁路采用上跨方式。(3)英华路(原陵园东路)南延:穿过日菏铁路,经济邹路、植物园东侧、穿过六四农场,于南外环北侧接火炬路。(4)增设?府河堤顶路:沿?府河西堤修建,北接日东高速16号口连接线,南至火炬路。
在新增城市道路的同时,规划中对原有的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原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辐射面积。如车站南路的该线,规划中将其从东赵村西部跨老运河,沿老运河西侧向南,从西石佛村西侧进入北湖;另外,政府计划对荷花路和车站南路与日菏铁路交叉口进一步改造,以增强交差口的通行能力等。
2、完善公交网络,引导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
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工具具有人均占有道路资源少、客运量大,以及节能环保的特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必然的战略选择,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
北湖区现状公交线路较少,主要分布在车站南路、荷花路、火炬路三条城市道路上。有16路、21路、31路、36路终点站分别设在六四医院、北湖、顺河门(石油公司)、石佛南。
总体规划中将北湖公交网络纳入城市公交系统,规划形成“一环一纵三横”的快速公交线空间格局。线路建议采用大容量的快速公交方式。其中“一环”连接西城的济北片区、老城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主要线路沿北外环路、济安桥路、南十二路、火炬路。同时,在礼贤路以北、济安桥路以东和礼贤路以南、火炬路以东规划两处综合公共交通枢纽;在南外环以北、荷花路和火炬路附近规划两处一般公交换乘站。
3、新元素的注入
根据总体规划,外来20年内,济宁将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到2030年济宁市中心城区将达到160万人,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问题,规划中沿荷花路、南外环等城市道路预留了轨道交通用地,既可以解决都市区各城市间交通联系,同时又解决了济宁市城区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济宁市城区河网密布,规划中在保护这些河道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水上公共交通系统。未来将沿京杭运河、老运河、?府河等城区主要河流,开辟水上公共交通网络,在满足旅游观光要求的同时,也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新的交通方式。
北湖生态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如何针对老城区凸显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来进行老城区人口疏解、文化和环境品质的提升?
答: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截止2007年,现状建成区人口为88.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8801.61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21平方米,低于100平米的合理范围,用地相对集约紧凑,部分地区建设强度过高,达不到舒适宜居的底线。疏解老城区有以下措施:
首先,建设新区。新区的建设不仅可以疏解部分城市功能,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外来进城人口。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为解决诸多的城市问题,均采用建设卫星城或城市新区的办法。本次总体规划中,结合济宁的实际情况,通过用地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划了济北新区和北湖新区,将部分有底功能向新区疏解,以缓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改善其环境品质,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第二,用地功能的疏解。近几年,济宁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区的部分扰民企业,采取了“退二进三”的办法,即将污染企业逐步向外搬迁(迁至工业园区或其它县市区),把腾出来的用地改造为居住用地或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如原纺织器材厂改造为齐鑫花园小区、原一化工改造为水景花苑小区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新区的建设,规划中将济宁高校、文体中心以及新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等功能集中搬迁或选址定位于北湖新区。
规划中还将部分对市民生活干扰较大的公共设施外迁,如汽车南站西迁西外环附近,进一步改善其周边环境。
第三、降低开发强度。在进行用地疏解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控制老城区部分地段的建设强度。济宁市政府正式出台 《关于提升济宁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的意见》。意见要求,将进一步疏解济宁老城区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建筑总量,原则上老城区内将不再审批插建的房地产项目。老城区指济安桥路以东、火炬路以西、金宇路以南、日菏铁路以北的区域。老城区规划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实施廉租房建设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老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把老城区建设成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副中心。《意见》指出,进一步优化老城区各类专项规划,严格控制建筑总量,增加绿化、公建面积。
第四、环境的改造。面对日益恶化的老城区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相继完成了老运河城区段、?河路、共青团路以及百花公园、人民公园的改造,使得老城区的生活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在道路的改造过程中,也是考虑尽可能增加开敞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未来,济宁市规划部门将一如既往的按照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老城区的各项设施建设,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