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道路通往大成殿,绵延一公里多的路面上,铺展开印有龙形图案的黄地毯。两旁中小学生笔挺站立,手捧论语,书声朗朗,诵读经典,抑扬顿挫;万仞宫墙下面,99名少年儿童手握毛笔,端庄地书写着“和”字。与此同时,范曾先生也在伏案挥毫,交相辉映地形成了一个“百人写和”的壮观大景。披挂着绶带的各国各界人士,缓步走向2009年祭孔圣地——大成殿前。上午9点,主持人宣布祭孔大典开始。记者开始穿梭于人群当中,采撷几束祭孔英华奉献读者。
穿正统服装的祭孔者
在祭祀现场,有几位身穿淡绿色古装,头带朝冠的人士吸引了记者,走近方知他们是前来祭孔的韩国友人。他们这是第三次来到曲阜参加祭孔活动了。此行10人中有7人为孔子后裔,孔子第79代孙孔大植也在其中。同来的还有韩国华城阙里祠都有司郑基薰,他是华城阙里祠的管理者。这是个半官方机构,相当于中国的地方文化或文物部门。郑基薰表示,他们这次来到中国不仅参加祭孔活动,还将在短短四五天的行程中,考察尼山、夫子洞、颜母祠,他们有重新修建颜母祠的想法,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案没有成熟,还要征求当地有关组织和人士的意见,待时机可行就付诸实施。他说,此次前来还广泛和曲阜、邹城的一些民间组织进行了友好交流,达到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目的。
谈起中韩两国在祭祀孔子的相同、不同之处时,孔子第79代孙孔大植介绍说,在韩国每年分春秋两次祭孔。春天是在孔子的去世日举行祭奠,秋天的祭孔活动也在今天的日子进行。内容大体相同,只是韩国的祭孔活动规模要比中国小得多。
孔大植抖动着自己身上的服装说,在韩国祭孔活动是相当规范和严谨的。比如祭孔服装,穿的都是明代正统的祭祀服装。但是,孔大植表示,服装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重要的还是祭孔内涵,衣服再变,也只能万变不离其宗。
传承不分内地港澳
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在祭孔现场虔诚地对祭祀圣地行着鞠躬礼。这位来自澳门的公务员叫邓思平,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曲阜参加祭孔活动。他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祭孔也不分大陆和澳港。现在澳门已经回归祖国,传承中华文明谁都有份儿。邓思平正在为传播儒学文化做着不懈努力,他在业余时间组织编印《孔子语录》,已经免费送给中学生、市民10000多册。邓思平还在澳门中学生当中发起“我读孔子征文比赛”,在报刊、互联网上发表,并结集出版。这次来曲阜参加活动,邓思平还带着澳门同学的几十篇“我读孔子”的征文,在路途上阅读修改、评判。他告诉记者,今年11月份,将举行第一届征文比赛颁奖活动,邀请澳门社会文化名流、政府有关人士以及民间组织参加,为获奖小作者发证书和奖金。据了解,邓思平从2002年开始做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7年,到目前有7000多名同学加入这项活动,对澳门青少年健康成长、道德观的形成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邓思平还把和自己一同参加祭孔活动的好友、广东儒商汪建国介绍给记者,他们俩人在弘扬儒学文化方面有着共同见地和志向。汪建国是广东中华民族文化博览园总裁、文博园传统文化基金会会长、文博园孔子学院院长。他今年是第3次前来祭孔。他说,自己不仅世代尊孔,而且是传播孔子文化的积极倡导和实施者。汪建国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一个占地380亩、投资1.8亿元的孔子学院项目就要开工建设。这是他自己投资的项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汪建国还做了大量传播、宣传孔子的事情,比如他和他的公司面向全球制作赠送孔子DVD光盘,到目前已经向世界各地赠送出了10多万套。他为中国的儒家文化走向世界而自豪。
美国教授包德威
其实,美国一家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包德威,起初和他的12名同行者,并没有参加祭孔活动的计划。他们于9月10日相约来中国旅游。先到了北京,然后是太原、西安。在旅途中上网时突然知道了今天的祭孔大典,接着就飞往济南,转车来到济宁曲阜,在正大旅行社的带领下住进曲阜一家宾馆。孔子文化节组办方面得知了包德威一行,了解到他们想走近祭孔仪式的愿望后,特别邀请他们参加祭孔活动。他们很是激动,盛赞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包德威说,这在以前不可想象。他曾于1974年从台湾来到中国大陆,那时好像正在搞什么运动,在曲阜的大街上行走,没有物资可买,也没有人们跟他打招呼,显得比较生冷。
知道了今天的祭孔大典活动,为什么一定要来?包德威介绍说,他有着一种中国情结,而且这种情结随着到中国来的几次短暂停留愈发强烈。包德威曾经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呆过一年,后来回到美国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从清朝末年到中国解放》并出版发行,美国同行通过论文对中国有了些许了解,他感到荣幸。以后包德威就开始学习汉语,并有了很大成就。他笑着说,你听我的普通话好吗?能直接跟你讲话,不要用翻译。我称赞他是一名中国通。包德威很高兴,他说,从今天开始就要深入研究孔子,把儒学的思想理念宣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和谐伟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