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日艳天青时节,济宁正洁樽恭候,煮酒相期。
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开幕,孔孟之乡将再次为世界瞩目,经过7000年积淀的泱泱文化宝藏,将济宁这片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熔铸成一颗光耀寰宇的明珠,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熠熠生辉。
文明程度愈高,愈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支撑和维系,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财富的标志。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无不仰赖文化和由此培育出的民族精神的昂扬。这是被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的不争事实,济宁作为东方文化圣地,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孔子这一无与伦比的文化品牌,是济宁文化强势的支柱。自然是时代造就了先哲,造就了伟大的儒家文化。但是我们这块丰厚土壤的滋养功不可没。济宁文化奠基,是早在7000年前,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区域的文化史,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在上古东夷族群聚居的时候,这里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密集、最领先的地区。光说大的文化辉煌时期,我们这里就经历过三次: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少昊帝一脉相承,形成了东夷文化高峰,龙、凤图腾的肇始是其灿烂的文化标志;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邾娄文化和鲁国文化,并由此造就了主导中国文化2000多年的孔孟及其儒家学说,这是济宁文化史最为浓笔重彩的章节;明清两朝的大运河文化,奠定了这里包容性极强的多元文化基调。这片沃土骄人的历史,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大胸怀和厚德载物思想精髓的典范注解。
而若是仔细欣赏济宁文化的茂叶繁花,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有底蕴深厚的始祖文化、史传千古的梁祝文化、神秘莫测的佛教文化、价值连城的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华采无边的才子文化、流韵无声的匠圣文化……
柱石无可替代,砖瓦同样不可或缺。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正是氤氲在这些“和而不同”的构件筑成的广厦之中。
虽然学术界对 “三皇五帝”行踪的考证结果多达六种,但是没有人否认这些中华民族的始祖与济宁的渊源,历史的真实与想象的空间让始祖文化带上了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汉画像石半济宁”,嘉祥武氏祠遗存,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多少专家学者为此踯蹰毕生。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几乎已经经过了所有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地域并不广阔的水泊梁山的文化承载,同样早已具有了全国意义。运河文化更不待言,济宁正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融南汇北名不虚传,400年的繁奢曾经造就了一座可与苏州媲美的江北名城……
济宁文化自成体系,众星拱月,蔚为大观。
我们没有过多地沉溺于历史,我们的创造从未停步。很难想象,1.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会有如此之多的文化作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祭孔大典、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鲁西南鼓吹乐、嘉祥石雕、邹城平派鼓吹乐、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四平调、鲁锦、楷木雕刻、山东梆子。
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获得传统文化体验,在有限的区域尽可能充分地浸润中华文化的芳泽,济宁是不会让人失望的,我们为此而自豪,为此而痴守,为此而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