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为迎接这个节日,全国各地掀起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热潮,形形色色的活动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着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济宁作为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运河沿岸的“曲乡艺海”,民间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5位民间艺人入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进入2009年以来,我市积极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公布了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出版发行了《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同时又有4人入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12人入选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各县市区进一步开展全面的田野普查工作,共收集7000余条普查线索,整理出4000余个资源项目,共有397个项目入选县级名录。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陈列室,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普查中发现、发掘、整理了为数不少的独特项目,丰富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体现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魅力。
百年玉堂味尤香
山东玉堂酱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酱园”之一,是鲁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玉堂酱园酱菜、酱油、食醋、面酱、豆腐乳、松花蛋、糟鱼、醉蟹、金波酒、各类果酒,因其选料精良,精工细作,包装精美,绿色健康,营养均衡,味道鲜美,南北风味兼蓄著称。
1886年,时任朝廷军机大臣的孙毓汶将酱菜送进京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赞赏,御赐“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八个大字,予以奖励。并下旨玉堂酱菜为贡品进京,从此成为京城上流社会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
1906年,玉堂酱园由孙家独营,对内实行“七行”、“八作”的改革,对外发行钱票,扩大经营。为扩大影响,参加国内外一系列展会。1910年,玉堂远年酱油、什锦萝卜、佳制冬菜,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质奖章;1914年,在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博览会上,玉堂有35种产品获奖。1915年,玉堂产品远渡重洋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玉堂参展的“万国春酒、宴嘉宾酒、酱油、酱菜”均获金牌奖。实现了玉堂的历史辉煌。
玉堂产品以纯粮酿造,工艺精湛。首先采用天然原料。酿造产品的主要原料为优质大豆、面粉、瓜干、玉米。酱菜产品的主要原料为原料种植基地提供的各种天然蔬菜,不施化肥、农药。蔬菜采购非常讲究,黄瓜收购必须在每年的夏季,只购近郊3个乡镇的黄瓜,要求两头一样粗,每500克12至14根,顶花带刺,当天采摘,当天收购,当天腌制,腌制蔬菜必须达到8个月以上方可食用,并且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和防腐剂。其次,采用古法酿制。社会上有句常言:“玉堂的酱菜比肉贵,贵在玉堂沿用了三百年的古方酿制。”酿造的酱油、食醋、豆腐乳、面酱,始终沿用着从精选原料、蒸煮、制曲、发酵、浸淋、成品的传统工艺,保留着传统口感和口味,从不使用添加剂或用勾兑的方法生产。
玉堂酿造分工细致、兼储并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技艺革新,使我们依然能够品尝到三百年来的独特口味,品尝到三百年的文化积淀,品尝到三百年的发展艰辛和传奇。
端鼓声声祈平安
“微山湖端公腔”在历史上发源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盛行于微山县境内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沿湖一带,并在安徽、江苏洪泽湖与高邮湖、江西鄱阳湖、山东东平湖等渔民中广泛流传。
“端公腔”又称“端供腔”、“端鼓腔”,“湖端公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端公腔”唯一的伴奏乐器是几面状如团扇的单面羊皮鼓,鼓柄约10厘米长,末端有直径约10厘米的铁圈,圈上套着9个小铁环,叫“九连环”或“三环九扣”。伴奏时左手把鼓端在手中,右手用竹制的鼓签敲击鼓面,随着不同的鼓点晃动下端的铁环子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端公腔”,唱的曲牌多是“端公”们吟诵的佛曲神调,演唱的内容多是佛道教化的神书经卷、民间传说,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历史事件,它真实地再现了湖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及生活历程,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反映了微山湖区人民在历史进程及历史变迁中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它以说唱为主,同时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现形式,整个表演活动洋溢着浓郁的远古文化气息,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澄泥炼骨鲁柘砚
鲁柘砚,又名东鲁柘砚、柘沟石砚(柘沟石姓所制)、柘沟陶砚,因产于周朝鲁国的柘沟而得名,又因其是用澄过的泥烧制而成,所以也称“鲁柘澄泥砚”。它同广东省肇庆的端砚、安徽省歙砚、甘肃省临洮的洮砚,并称我国四大名砚。因产于周朝鲁国属地——柘沟而得名。相传,古时南方有一进京赶考的举子,一路颠簸来到柘沟,悉数囊中之物,发现所带一方砚台丢失。无奈,便捡一陶片代替。当步入考场磨墨运笔时,举子发现陶片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且时值寒冬,历寒不冰,运笔自如,笔笔生辉,文章呈上,果然中得。从此,柘沟陶砚名声远扬。
鲁柘砚始于汉代。据载:“公元前51年(西汉甘露三年)泗水柘沟地产砚。”从出土和散存于各地的古陶砚可以看出,那时的陶砚有的已非常精致。而唐代的澄泥砚多数只是改进了成坯前的工艺,在烧成技艺方面似乎依然延用陶砚的方法,因此仍是有所改进的陶砚。
北宋时记载:“在今泗水县西北。其地产赤道(红色黏土),镇人制为陶器,亦可制砚,光润如玉,谓之柘砚,定价颇廉,贩运至京师,有获利百倍者。”这一记载既说明了鲁柘砚的质地,又说明了当时的价格与市场状况。北宋时期,鲁柘砚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还远销高丽(今朝鲜)、日本等国。
遗憾的是,自北宋以后的800余年中,虽然有零星制作者,但由于形不成商品优势,鲁柘砚几乎逐渐消失的毫无踪影。
1989年,金石专家石可先生,对鲁柘砚进行恢复和初步开发。鲁柘砚恢复研制工作的成功,引起社会各界及知名人士的关注。著名画家尹瘦石先生看了鲁柘砚后兴奋不已,欣然为鲁柘砚提名:“鲁柘澄泥砚”,我国著名作家端木蕻良观砚后即兴赋诗:“鲁柘石砚早无传,岁岁年年对暮烟,石可手棒鲁柘土,芙蓉出水火生莲。”并题词曰:“琢玉求贞”。
鲁柘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对传播文化艺术,推进民族文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从它的发展史中,还可以窥察到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习俗乃至政治的某些侧面。体现出鲁柘砚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
火虎生威保吉祥
邹城市平阳寺镇的火虎表演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火虎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进行表演,起初具有驱鬼避邪的意思,后演变成欢庆节日的舞蹈表演。“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为庆祝这一节日,民间往往举行舞龙、舞狮、高跷等各式表演活动,火虎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
火虎,顾名思义,是火之虎,表演采用在道具老虎身上扎满礼花筋的形式,点燃后进行表演,达到火与虎的奇特结合。
农历二月初二天黑以后,伴随着其他表演形式的结束,火虎表演隆重登场,这时表演现场气氛达到高潮。顶虎人和打虎人装扮妥当,锣鼓响起,十几人围着点燃顶虎人和打虎人身上的礼花筋,火虎顿时火光四射。打虎人首先出场,手提火棒,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绕场两圈再念一段道白:“我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奉父王之命押运粮草。来到此山,闻听大虫伤人,延缓未进。忽听得耳边风声响动——呀呔!好虎!”这时火虎上场,双眼如炸,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鞭炮齐鸣、锣鼓合奏中,人与虎争持搏斗,相照相映,火花闪烁,光影交织。火虎时而跃起搏击,飞射漫天火花,时而疾行进击,洒下串串流星。“李存孝”将手中打虎棒舞成一条火龙,叱咤腾挪,与火虎打成一团。人进虎退,虎攻人躲,火中人虎变换各种动作,火焰显现出各种造型,火光炽热,随风而行,观者高涨,尽情高呼,紧张而又兴奋。锣鼓声、火焰声、喝彩声、嬉闹声,融合成一曲欢快而强烈的乐章。民间传说认为,火虎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表演豪放多变,火花热烈多采,尤如奉献给人们一幅幅艳丽夺目的立体画图,以极为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观众。
火虎表演表现出一种热烈、喜庆、火爆、勇猛的精神,体现出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情操和英雄主义精神。其舞蹈动作亦文亦武,美观大方,刚劲有力,具有独到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
请得神猴报不平
“请猴”是兖州独特的春节风俗。它是兖州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农耕生活和与“天”、“地”交往的信仰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神话传说、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所谓“请猴”是指把神话传说当中的“神猴”当做神灵象征,人们渴望它降临人间斩妖除魔、驱邪扶正,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
每逢春节前后,百姓们常开展 “请猴”活动。一群男爷们抬着贡品奔向村西,吹吹打打的,一路上嗷嗷叫着“请猴喽——”声音响彻四野,身后总是跟随很多的半大小子起哄打闹。他们来到村西的高地,放下供品,烧香磕头,嘴里念叨“大圣大圣快下凡,给俺村里保平安”。不一会儿主事人高喊一声“猴来了”,所有的人都争抢着往村子里跑,按照“请猴”的规矩,落在最后或中途绊倒的就会被神猴附体,变成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村里的空地上早已挤满了等候神猴降临的乡邻。只见那神猴“呀呀”怪叫着,一溜跟头翻到八仙桌上,随着众人的叫好声,这位“斩妖除魔”的神猴手搭凉棚,边舞边唱“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平日修炼在天公,听到声声请猴炮,招我火速立天庭,腾云驾雾翻跟头,要来人间荡不平……张家的媳妇很孝顺,王家的小子倒还行,李家有个不孝子,平日竟听枕上风……”对村中在忠孝礼仪等方面有明显缺点和不足的人进行训诫和鞭挞:“你个小子别嘟囔,骂你打你不冤枉,再若不改天雷打,吃我一顿金箍棒!”唱罢,这神猴蹦下桌子,拣起一根木棒,一路挥舞着向那人奔去。这时候犯错者出于害怕连忙作揖打躬,连连告饶。在众人的相劝下,不孝的发下孝敬父母的誓言,邻里不和的化干戈为玉帛,并有人献上一葫芦地瓜烧酒,感谢“孙大圣”教化乡里、指点迷津。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扮大圣者此时俨然成了一位匡扶正义、公正严明的民间法官。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节期间也出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所以“请猴”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多村庄,仅仅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得以留存。目前,曾经真实参加和熟悉这项目的民间艺人多已年老体衰或离世,使项目后继无人,已面临枯竭的危险,如何抢救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民俗形式,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鞭打芦花赞孝贤
发源于鱼台的《闵子骞传说》流传甚广,其孝德故事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效仿的典范。
闵子骞纯真至孝突出表现在他对继母宽容大度上。闵马父(闵子骞父亲)娶继母乐氏(一传说姚氏),先后生下两个孩子,受偏私亲生心理支配,继母经常虐待闵子骞,在闵子骞十岁时继母给他衣絮芦花。岁尾,闵子骞和弟弟随父坐车去赶集,父亲叫闵子骞学赶车,他冻得浑身颤抖,拿不住鞭子。父亲不知情,认为闵子骞装冷偷懒没志气,于是对着闵子骞猛打一鞭,芦花从衣中飞出,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继母虐待。盛怒之下,父勒马倒车,欲回家找妻“算账”,闵子骞以十岁左右儿童少有的睿智,哭着为继母掩盖,恳求父亲不要休掉继母。继母为了把闵子骞赶出闵家,还利用得病之机千方百计刁难闵子骞。闵子骞看透了继母将自己挤出闵门,让两个亲生儿子独占家产的心思,明确表示:“……家里的祖业我全不要。”后继母终被感动,终生善待闵子骞。才女被感动同闵子骞达成晚婚协议。后孔子奉诏,来鲁都办学,闵子骞投师孔门,遂成大器。
闵子骞传说,作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孝德故事,千百年来已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是一篇影响东方乃至世界的千古孝德典范,是灿烂中华民族之瑰宝,加强闵子骞思想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盘点着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是我们拥有那样丰富璀璨的文化记忆,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记忆正在被岁月逐渐清洗。“文化遗产日”给了大家一个关注文化遗产的平台,也给了我们一个总结经验和思考未来的驿站。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的跨越的一年。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发现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