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邹城市文物普查队在郭里镇庙东村进行调查时发现3口古井,经断定其年代为唐明时期。
其一古井,俗称“皇井”,又称“羲皇井”,位于庙东村北紧邻,有东西约1.46米,南北约1.56米的石筑井台,井口径0.59米,水面距井口约15米,现仍为村民灌溉、建房取水所用。
据村民讲述,此皇井水质清澈甜美,相传当年在伏羲庙生活的道士、和尚、尼姑都来此汲水,“皇井”之名或因此而来,井北原有一沟,俗称为“皇井沟”;又传此井又得鬼群青睐,村民在夜间往往能听到沟内熙攘吵杂犹如世间集市,概为鬼群争相饮取井水之声,故皇井沟人又称为“鬼集”。又有村民讲,此井相传为唐时重修伏羲庙时运送杉条的通道,井中出杉条实际上有神灵相助,凡夫俗子是不能随便声张的,在庙即将完工之时,还需杉条一根,然而在旁边估算木料的工匠可能是连续数日工作,此时已疲惫不堪的缘故,心想,这些木料建庙应该绰绰有余了,便随口说了声:“够了,够了!”还有人说有一民妇从旁经过,惊奇之语道出声来,谁知话音刚落,正从水中出的杉条应声断为两截,拔出的一截随后被用作殿梁,时间不长此殿便即颓塌,而水下那一截沉到井中再也没有拔上来,据说至今还有人隐约感到井中有木头的样子。
其余两口古井位于庙东庙西两村之间的石桥两侧,中有南北向河沟分割穿过。桥之西侧为义井,与庙西村紧临,此井用块石筑起的南北长1.23米,东西宽1.15米,高约0.40米的井台,井口径0.65米,井水距井口约4.00米,井内为圆柱体状,井口四周有十数道绳痕。井西侧南北向卧碑一座,尾南首北,碑额竖书“义井”,碑文已模糊不可识,后记捐资人名,末题“嘉庆贰拾三年重修此井”。紧靠庙东村,桥之东侧、与义井相对的为苦井,井上有长约0.98米的正方形井台,石筑而成,井口径0.49米,井水距井口约3.10米,井口亦有绳痕十数道,井口南有径约0.62米的圆形石盖,中有四孔,其中心一孔较大,是此井井盖。
据村民介绍:二井历史古老,可追溯到明代,义井出水为甜,一直为民饮食所用,自数年前使用自来水时方停用。苦井出水为苦,直到现在仍为附近村民洗涤衣物、瓜果蔬菜所用;数年前,村民在淘井时曾打捞出炮弹一枚,后复掷此苦井,至今仍在井中。
这三口古井的发现,既印证了该镇历史之悠久,弥补了我市水质资料的不足,又对研究地方水文地理及古井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提供了基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