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在曾子故里——济宁市嘉祥县传颂着这样一群“爱心妈妈”,她们每人都多了一个孩子———留守儿童。
今年2月22日,记者来到济宁市嘉祥县供电公司,“爱心妈妈”们正在给刘成过生日,并带着孩子们到敬老院献爱心。谈起刘成“爱心妈妈”文慧说:“孩子是卧龙山镇十里铺村人,我刚见到刘成时,他有点内向,不像别的孩子整天充满欢笑。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挺困难。刘成起初十分自闭。现在,他和我的儿子成了好哥们儿,每次见面都能看到他俩快乐的样子。”文慧称,刘成非常懂事,第一次带他进城去吃肯德基,他看到价格有点贵,就只让给弟弟买。“前段时间,有一天我打电话询问他冬季取暖和学习情况,由于当时我自己感冒,声音有些嘶哑,刘成听出来后非常担心,第二天,就让爷爷奶奶带着他来看望我。看着孩子这么懂事,我也感觉特别温馨。”文慧说,“我会资助这个懂事的‘儿子’上完大学。”
给留守儿童过生日
济宁市嘉祥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十几万人。孩子们大多留守在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无法享受到父母关爱与呵护。为让留守儿童不在孤单中度过童年,嘉祥县建立了全省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县供电公司的女职工们与学校建立起关爱的桥梁,成了这些孩子们的“爱心妈妈”。“爱心妈妈”每年六一、中秋节、春节固定到学校和家庭去看望孩子们还定期家访,制定帮扶档案。公司赵海霞与刘成同村的孤困儿童张志旭结成了帮扶对子。和其他留守儿童相比,跟奶奶住在一起的张志旭家庭更加贫困。在凸凹不平的灰白墙壁上,一张张金色奖状极其醒目。“孩子学习很用功,每年都能拿个奖状回来。”张志旭的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的父亲在河北打工,每年过年才回来一次,一年到头也陪不了孩子几天,平时多亏了“爱心妈妈”赵海霞的照顾。
“志旭特别好学,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爱心妈妈赵海霞说:“他喜欢看书,每次我来,都会提前去书店给他选几本书。”张志旭平时话不多,小小年纪却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一定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好好回报社会。”
在孟姑集乡响水口村,公司职工李翠萍、楚海霞和该村的两名留守儿童张莉、李艳丽结成了帮扶对子。“妈妈,我在这里呢。”楚海霞一到,11岁的李艳丽就从后面跑了过来。“接到你电话,我就在小学门口等你了。”说着,李艳丽给“妈妈”来了个情不自禁的拥抱。“看,我‘闺女’又长高了。”在李艳丽家中,楚海霞将带来的羽绒服给李艳丽穿上,仔细看了看很是满意:“嗯,大小正合适。”李艳丽从里屋拿出今年获得的奖状给楚海霞看,两个人在一起,有说有笑,亲昵的动作像是一对多日未见的母女。
李艳丽的父母刚回家3天,打算过了元宵节便回济南继续打工。父亲李河顺告诉记者:“我和艳丽她妈常年在外,一年中能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孩子都是跟她奶奶一起吃住,根本谈不上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多亏了这些‘爱心妈妈’,我们打心眼里感激她们。”
在村南头,“爱心妈妈”李翠萍把带来的食用油、书包和一身新衣服送到了留守儿童张莉家中。“李老师又给我们送东西来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刚回到家的张莉的母亲宋金华感激地握住了李翠萍的手。“他爸在济南打工,我在威海纺织厂上班,一年和闺女在一块的时间掰着手指头都数的过来。多亏有您对莉莉的关心啊。莉莉经常打电话让我们在外面放心,她说家里有‘李妈妈’呢。”就在前一天,张莉的父母为了表示感谢专程到供电公司去了一趟,他们在一封感谢信中写道:“谢谢‘爱心妈妈’,在我们俩没能在家照顾孩子的时候,是你们给了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现在,公司已经有30多位员工,加入到“爱心妈妈”这个队伍中来,让留守儿童又多一份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