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市工业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总基调和“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总要求,经济运行呈现向好变化,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2.5%。
工业强则济宁强,工业兴则济宁兴。从近几年的经济结构上看,工业占据济宁的半壁江山。我市工业发展基础雄厚,煤炭经济正处于壮年期,尚有自我调整转型能力,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支柱行业技术基础扎实,纺织、造纸、建材等行业优势更加显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兖矿集团、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如意科技等一批千百亿企业发展势头猛、带动能力强,为全市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基于对转方式、调结构这一经济发展主线的深刻把握,济宁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跨越提上重要议程,把“工业强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全面安排和部署全市工业发展,采取了“大项目突破暨招商引资”、“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支持中央省属驻济企业加快发展”、“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及“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等一系列行动,推动产业高端提升,赢得可持续发展主动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换,增长动力发生转变,发展机遇出现重大转折。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是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市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不再是煤炭资源丰富、生产要素保障供应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立足和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源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不再是投资拉动型产品(占全市工业3/4比重)内需旺盛、价格上扬、粗放增长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和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消费终端产品的新机遇;不再是人口数量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实施创新驱动,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发展内涵条件的新变化,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发展模式转变的新机遇。
面对发展新机遇,我市工业战略必须适时跟进、及时调整,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采取新战略,就会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赶超,为我市工业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立足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我市调整工业发展新战略,提出工作新思路:今后工业发展以突破大项目、建设10大产业“1351”百千亿工程为主抓手,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企业家队伍建设、突破项目建设、突破创新能力建设、突破标准化建设、突破协会建设、突破园区建设,形成“六位一体”工作新布局,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工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跨越发展。建立发展新目标:坚持“三个高于、三个提高”不动摇,把“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作为工作总要求,围绕机械、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新信息、造纸、冶金建材、煤炭和电力10大产业,建设“1351”百千亿工程(所谓“1351”,就是重点培育3至5年能够形成100亿级、300亿级、500亿级和1000亿级的十大产业。具体来说,新信息产业过100亿元,专用汽车、汽车配件、矿山机械、调味品、医药、光伏、电动汽车、LED、冶金、建材10个子行业过300亿元,造纸、冶金建材、电力3个产业过500亿元,机械、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煤炭6个产业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十大产业总体突破万亿元),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到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规模。创建工作新机制:一是突破企业家队伍建设,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就是让企业家更好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出台《关于加强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继续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推进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加快形成企业人才辈出的局面,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家有效配置各类资源的效率。二是突破大项目建设,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决策、政府引导服务的新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洽谈、审批、开工和运营的全方位保障体系,搭建项目服务绿色通道,着力抓好项目投产达效。三是突破创新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比科技投入、比平台建设、比创新产出、比品牌建设的“四比”竞赛活动为抓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行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公共创新平台应优先落户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四是突破标准化建设,抢占标准话语权,完善地方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工业质量标准建设的意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支持实施10大千百亿产业的标准化,主导制定修订地方标准,逐步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质量和品牌宣传营销,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突破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经济主管部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主动作为的新亮点。六是突破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建设千百亿园区,推进经济开发区成为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十八大指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工业化是基础,是前提。今年,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我市继续把工业化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力发展工业经济、实体经济,强调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不懈怠。市委市政府提出,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县域经济、突破文化产业、突破生态建设,其中突破工业是关键、是核心。“四化”和“五个突破”是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部署,抓住重点,必须突出强调工业化、工业强市这个中心。鉴于此,济宁市委、市政府近日决定,对2013年全市重点工作实行市级领导分工负责、分线作战,建立强有力的责任落实体系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根据目标要求,济宁市将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6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对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个市级领导牵头的帮扶班子、成立一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行业协会、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扶持方案。全面落实扶持骨干企业、支持中央省属驻济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年内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突出抓好100项技改项目,确保全市技改投资超过70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实行重点工作分工负责,是济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年、突破年”总要求的重要举措,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行为示范,有利于整合资源力量,有助于转变工作作风,更好更快地突破重点工作、推进跨越发展。“莫道今春将尽,明春色倍还人”。为更好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有别于、好于周边城市所提供的发展环境,政策向企业倾斜,服务上贴近企业,进一步构建起服务企业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继续实施领导联系包保企业等制度,为企业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使企业快速变大变强,尽快成为济宁工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