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工程。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始祖文化、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济宁是文物大市,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文化底蕴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久负盛名,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济宁文化的底蕴和命脉,是济宁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济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审美理念演进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等一系列文件进行督促、保障,并组织成立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建立了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中心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也积极响应分别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工作积极高效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可喜的成绩。我市祭孔大典、鲁西南鼓吹乐、梁祝传说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玉堂酿造技艺、柘砚制作技艺等3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我市积极开展市级、县级项目申报,先后公布了三批市级名录,有164个项目入选,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各县市区也先后公布了各县市县级名录,并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摸底普查,确定了数千个资源项目和线索项目。目前济宁市已全面建立了四级项目保护体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向逐级申报的正轨。
为扎实做好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济宁市各级项目现状,市保护中心组织专家认真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并由保护中心督导各保护计划的实施,保护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各县市区基本建立了项目资料库,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了归档保存。先后建立了梁祝博物馆、玉堂文化博物馆、泗水民俗博物馆、汶上民俗博物馆等博物馆,建立了阴阳板传承基地、四平调传承基地等一批传承基地,对相关项目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相关项目基本做到了有资料可查、有人保护和有人传承。嘉祥石雕、鲁锦、玉堂酿造等生产性项目随着非遗工作的开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其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对市场开发和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帮助。嘉祥石雕产业园作为生产性保护的成功范例,被评为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积极做好传承人保护,使项目传承后继有人。目前,孔孟之乡济宁市先后有6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有27人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评审公布了88人为市级项目传承人,各县市区也分别公布了县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