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秋分,昼夜等长。今天是“秋分”,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本周的天气正应了这样的特点。秋分,同春分一样,“分”表示昼夜平分之意,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有一种说法,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培户;三候水始涸。
按照古时人们的认知,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所以春分时的一个候应就是“雷乃发生”,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基本上听不到雷声了,因此被归纳为“雷始收声”;由于天气变冷,各种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
“秋分节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金艳蓉说,还应饮食有节,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秋分时节宜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古代民间九九重阳节登高观景的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悲秋是一种心理,古人的医学难以对其进行客观正确的解释,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悲秋并不是文人墨客们吃饱了撑着而为赋新词强说愁,它其实是一种源自身体的精神卫生问题,倘若放任不管,将导致心情长期压抑,进而引发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那悲秋是如何引发的呢?根据现代医学分析,人类社会虽然与自然界呈一种对立状态,但人始终保持着自然性,身体对温度的变化极度敏感。立秋之后,人体感知到气温降低,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寒冷的恐惧浮上意识表层,如果再加上些体燥的不适感,人的心情肯定会变得糟糕。又因为秋凉之后,目睹自然界满目萧索,本就有些糟糕的心情会转换成迟暮、悲伤的情绪。
这种悲秋的情绪并非文人墨客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读过一些书的人懂得更深刻地去表达它。那么,这种情绪又该如何排遣呢?它可以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悲秋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对气温变化的不适应,即遭遇了体燥的困扰。只要解决体燥,悲秋就好了一大半。如果觉得麻烦,还可以通过大量喝水来解决,如果一天对清水的摄入量为体重的7%—8%,加速体内新陈代谢,体燥症状定会大大减轻。
其次,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虽然悲秋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但对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性格冲动、心胸磊落者不大可能长时间感伤;心思细密,理性者会在伤怀时及时调整心态;而感性者却容易陷入悲秋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因此,如果你在瑟瑟秋风中遭遇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心情郁闷,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采取以下措施。
如果你是一个直率、开朗的人,建议你通过运动来排解情绪。年轻人可以进行慢跑、打球、游泳等运动,而上了年纪的人可以散步或者做体操,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缓解体燥,还能让心情相对平和,凝神静气。
如果你是一个理性、支配欲望很强的人,建议你通过加强学习和技能锻炼来排解情绪,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进步。譬如你今天又背下了20个英文单词,掌握了一种昨天不曾掌握的工作方法,这都会让你心情愉悦。
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外向,但比较情绪化的人,建议你通过与朋友联络感情的方式排解情绪。在秋天,你可能害怕的是孤独,当你发现身边有很多朋友,你能分享他们的很多快乐,一切忧郁都会随风而逝。
如果你是内向的人,建议你在伤感的时候找要好的朋友聊聊天,找自己最信任的人寻求安慰,和他们在一起,你就会觉得安心。
最后,要重点提醒单身的朋友,秋分之后是爱情多发的季节,很多人会因为害怕寒冷而更渴望爱情,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柔情似水的女孩子。如果你还没有心仪的对象,就小心注意身边的爱情机会吧,如果你有了心仪的对象,秋天正是加强攻势的好时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