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摄影作品总会让人过目难忘。孙伟收入在 《情结》中的片子,却在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同时,还让我发生着深长的感动。再三地品咂着这些稔熟而又鲜活的画面,身心便沉津在祖国的鲁西南土地上,完全忘了是在万里之外的美国。
无疑,《情结》将会为我们的摄影艺术提供独到的贡献。
尤为珍贵的,是这部摄影集里弥漫着的人文思想。关注普通百姓,关注普通百姓艰辛却又充满着阳光的生活,是《情结》最有价值也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泛泛的关注,而是休戚与共的同呼共吸;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将自己的挚爱与心血十年、二十年的持续投入,从而将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表现于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的细节之中。《石雕工》、鲁锦系列中的《纺》、《织》、《穿线》、《吸线头》,《冷暖人间》,还有《背负》等,都给人以雕塑般的立体震撼和悠长的思索与回味。作品的赏心悦目容易,最难的就是这种让作品笼罩在思想的光辉之下。
将心智与眼睛紧紧地盯着普通人的命运与苦难,这是世界摄影为人类进步所做的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如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 《奥马伊拉的痛苦》,那个哥伦比亚12岁小女孩奥马伊拉在火山爆发所引发的泥石流中痛苦求生却最终死去的表情,如1994年普利策奖获奖摄影 《饥饿的小女孩》,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前方几米处的一个骨瘦如柴、即将饿毙的苏丹小女孩的画面等,都已成为人类永难磨灭的记忆。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上,孙伟的摄影虽然在深度上还有待开掘,但他毕竟已经有了难得的实践,并为时代与历史,留下了难忘的镜头。
而浓烈朴实的情感,则是《情结》的另一个特色。孙伟不是旁观者,也不是“采风者”,他将自己繁茂的根系自觉而又深深地扎在这些普通百姓之中,他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既或地位变了,甚至长时间地生活在城市之中,但是他仍然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这些普通人,献给这些普通人生活在其中的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有了这种爱的照耀,他的摄影便有了如鱼得水的自由与力量,便有了新颖独到的视角,便会在常常被人漠视的“平常”之中,有着独辟蹊径的发现。譬如《冷暖人间》中的那位卖烤地瓜的妇女,她的冻得通红的脸与烤炉上排成半圆的烤熟的地瓜,还有从炉中逸出的淡蓝的烟,都与周围这个冰天雪地形成着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由得升起着一种对于母亲的疼爱。而面对那位《背负》中被大捆的柴草压弯了腰的母亲,留下这一震撼人心镜头的孙伟,又蘸着深情在片子的旁边写下了这样的话:“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于母亲。”就是长在泗水乱石中的一层枯了的野草,也被孙伟的镜头赋予着不同寻常的美。它们不管背后就是常青挺拔、也被世人青睐的松柏,它们也不管赖以活命的山地的肥瘠,只是蓬勃地生长着。哪怕在大地萧索、四野单调的季节,它们也让生命绽放出阳光一般的金色。这些 “金色的小草”,谁能说不在与那些普通的百姓,灵犀相通着?
关键还是端起相机的人。历过沧桑还让眼睛葆有着清朗,物欲横流却不停下追寻心灵家园的脚步,世态炎凉竟然越发地自省自励让心肠柔软心宅洁净——如此, 《情结》当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