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山湖两岸的广大群众中,广泛传颂着抗日英雄赵宪文的感人事迹。
赵宪文,又名赵斌亭,出生于1903年,微山县赵庙乡赵楼村人。
青年时期的赵宪文,开始在本村小学任教,后到沛县国民政府第六区区公所任助理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为了民族的利益,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对外,联合抗日,并在全国实行全民动员。湖西地区广大群众在党的号召下,积极组建起了不少地方抗日游击队,许许多多热血儿女纷纷离开家庭,加入到抗日的队伍。血气方刚的赵宪文也和许多青年一样,毅然辞掉在区公所的任职,加入到了当时由沛县丰乐村人胡继桥任团长的胡团游击队,并在其下属的一营任营长。当时的游击队组织还有丛团、吴团、张团。这些游击队完全按部队的编制组建,每团下辖三个营,每营又下辖三个连,一个团大约共有1000多人。这些地方游击队,统由时任徐州专员的冯子固担任司令员,实行统一指挥。一营刚成立时,队伍严重缺员,全营不到200人。为了充实队伍,壮大抗日力量,赵宪文曾亲自到本村开展说服动员工作,先后把本村的李延胜、闫景华、李传胜等20多名青年带到自己的一营抗日。
当时,赵宪文领导的一营,经常在沛县大屯、安国、朱王庄及微山付村、夏镇一带活动。他们采取游击战术,经常东奔西走。出奇不意的偷袭日军驻地,骚扰杀伤鬼子。1939年12月的一天,盘居在徐州的日军指挥部,纠集了八个县的部分日军力量,对当时居住在沛县小屯村的丛团游击队实行围剿,形势十分严峻。在这危急关头,赵宪文和他的一营奉命前往救援。他们和丛团内外呼应,前后夹击,奋力拼杀,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使丛团得以突围。这次战斗赵宪文一营共击伤击毙日军80多名,本身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带领一营还先后参加了由司令员冯子固统一指挥的沛县魏小楼和罗安子战斗,均给日军以重创。由于赵宪文作战勇敢,性情刚烈,又多次参加对日军作战,在游击队和日军中的名气越来越大,日本鬼子对他既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必欲除之而后快。1942年春季的一天,赵宪文带上两名游击队员去夏镇,侦察日军在夏镇的兵力和布防情况,准备对其实行偷袭,不料被汉奸发现告密,正当他们在一个小巷里行走时,突然被鬼子包围,两名游击队员得以逃脱,赵宪文只身落入魔掌。审讯中,鬼子一边对赵宪文严刑拷打,一边向他询问游击队的编制,驻地及领导人名单。赵宪文非但不作回答,反而对日军破口大骂道:“你们这些狗娘养的,不在自己的国家呆着,却跑到我们国家来烧杀抢掳,无恶不作,中国人民是绝不会饶恕你们的,迟早会把你们消灭光!”鬼子被骂得恼羞成怒,感到赵宪文如此刚烈强硬,再审讯也是毫无结果,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对赵宪文实行更残酷的惩罚,他们用铁丝穿透赵宪文的鼻孔,用一名士兵牵着铁丝叫赵宪文在夏镇游行。既便如此,赵宪文仍在街上边走边对日军大骂不止。路旁的人目睹这一场景,无不对赵宪文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慨肃然起敬,无不对日本鬼子这种惨无人道的卑劣行径恨之入骨。更为残忍的是,由于赵宪文在游完街后非但仍不交待他们要问的问题,反而用更加恼怒的口气对日本人破口大骂,他们竟残忍的用刀割下了赵宪文的头颅,并将其吊在夏镇步城街的一个高高的木杆上,将其身躯用丁子钉在城墙上,示众数日。赵宪文在湖西赵楼村的弟弟赵厚存得知这一噩耗后,带家人来到夏镇,偷偷将赵宪文的尸体运回家中。由于头颅吊在高高的木杆上,无法取回,又不敢向鬼子索要,在为赵宪文发丧时,家人只好用木料做了个假头放在棺材内。此时的赵宪文,年仅39岁。
抗日英雄赵宪文,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乐章,树立了中华铁血男儿在日冠面前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家乡的父老乡亲及党和政府将永远记住赵宪文这一英雄的名子,并将以英雄的事迹激励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